从国家政策到原料成本再到劳动力成本,在华鞋企感受到中国制造也许不再“物美价廉”,寻求向成本更低廉的地方转移也属必然。
现阶段,中国鞋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
全市规模以上皮革鞋业已实现工业产值87.0989亿元,工业产值和销售产值分别为-0.7%和-1.8%的负增长,但出口交货值则大幅上升了18.1%,体现了石狮市休闲鞋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相关链接:
去年11月底在东莞召开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不仅是鞋业,对于珠三角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即“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术优势转变,加快实现我国由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的转变。”
日前,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专家马超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在华鞋企外迁对我国的制鞋业来讲是好事也是坏事。好是因为这能逼着一部分企业走自强道路,也能完成OEM界的一次整合和洗牌;坏的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必然遭到清洗。一次洗礼总会分出优劣,剩下的都是精品。”
马超认为,中国鞋业制造的必然选择和出路肯定是做品牌。但是这是漫长的过程,目前各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资金水平都达不到。中国鞋业目前迫切从“数量规模型”向“技术品牌型”转轨。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丁力对于像阿迪达斯、欧罗巴女鞋这类企业“飞走”后,代工厂困境背后的问题更为担忧。在他看来,广东还谈不上制造业升级,先要完成从组装业升级到制造业,然后才是品牌化、创造力。
与印度、越南等新兴制鞋基地相比,中国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链。据了解,鞋柜专卖店加盟总部在东莞的华坚鞋业有限公司在越南也设立了工厂,但是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那里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原材料设备交易市场,大部分原材料及制鞋设备必须从国内采购。
马超认为中国制造优势仍在,长期以来加工水准是东南亚国家短期内无法超越的。“要解决困境,一是国家出台政策调整经济,另外,就是国内OEM厂要继续扩大规模,利用规模优势,可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他说,要提高本土企业的生产规模,除了单纯的来料加工,要开始进行设计,走高水准加工路线。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同时整合资源。增加业务量,扩大加工范围。逐渐能做到全品生产,并把控原料渠道。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