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本网专稿 > 百货店将进入生死存亡的“春秋战国”时期

百货店将进入生死存亡的“春秋战国”时期

百货店将进入生死存亡的“春秋战国”时期,死亡还是新生取决于资源、实力的比拼,更取决于各自创新、应变的努力,会有部分百货店走向绝境的同时,更多的会在困境中艰难求生,也会有一批行业佼佼者走向强大,沧海横流显本色,商海搏击竞风流,而这正是商业竞争的魅力所在。

  “关店潮”喊了好几年,但从来没有真正出现在百货店领域。过去3年,百货店关店总量不足百家,以我国市场之大、百货店数量之多,区区数十家百货店关店,很正常,是对过去激进“开店潮”的修正,是市场自我调节的行为,远远谈不上“潮”。真正的“关店潮”发生在服饰店、鞋店,如李宁、波司登、百丽等,动辄数百数千家地关店,才能称为为“潮”。

  百货业“内容为王”

  购物中心可以喊“去百货化”,mall可以宣称“去零售化”,尽管所谓的“去”、都只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但百货店不可以,你就是卖百货的,去了百货,你经营什么?

  百货店非但不能“去百货化”,反而要在商品经营上下真功夫、下大功夫,做到精致、极致。当然特色不是追求全然不同,否则就走进了另一个极端,完全不同的百货店并没有竞争力,这一点已经马莎百货、娃欧商场等一再证明,市场上热销的人气品牌,打基础的定位品牌绝对不能没有,所谓的“特色化”、“差异化”,只是局部的、一定程度的,一个百货店如果能做到30%的不同,差异和特色就基本确立了起来。

  王健林有句话说得很在理,他说“中国不缺需求,缺有效供给,你有好产品,不愁没客人。”百货店要把商品做成体验的主要来源之一,有效的商品组织非常重要,引进的途径也很多:

  首先,自营可以解决一部分,差不多每个百货店每年都有大量的特卖,过去多是品牌商在做,其实自己买货做爆款也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其次,跨境购也能带来一部分,特别是在当前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大量的原产于韩国、澳大利亚商品将零关税进入我国,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行动力的百货企业,将会白白丧失大好机会,“韩流”在我国如此有市场,日本的电饭煲、马桶盖如此有市场,任何一家百货店都不该无动于衷;

  再次,做深做细几个特色品类也是一种差异化。面面俱到有时候也是面面俱失,面积不大的百货店,与其样样兼顾,不如挑几个优势品类做深做透,人无我有是一种差异,人有我精也是一种差异化;

  最后,市场上的好东西、新东西层出不穷,无人机、机器人、空气净化产品等等,都可以引进店,以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关键是百货企业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有支撑灵活决策、快速反应的体制机制。

  百货店的“重模式”可能回潮

  “回归零售本质”的口号喊了好几年,自营、深度联营可能就是这种本质的落地,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未来品牌区域代理制有可能崩盘,没有自主经营能力的百货店将难以为继。更现实的意义在于,很多百货店招商困难,调整没资源,自营更有“救场”的作用。

  此外,将餐饮、娱乐等体验业态纳入百货店经营管理体系,改变此前的单一的租赁模式、粗放经营,也是百货店“重模式”的一项内容。这既有利于掌握数据、规范管理,也有助于提升效益。

  “重模式”的第一层内涵是自持物业。百货店租一个场子再来分租这种模式未来可能难以生存,一方面是租金太高,连年增长,难以承受。比如某三线城市,一家4.6万平的百货店,每年租金2000多万,每年增幅10%,但店的销售难以增长,盈利连年下滑,门店再怎么使劲用力,都是给房东打工;另一方面,好容易把场子做热了,物业增值了,租期一到,房东立马大幅涨租,将原百货店扫地出门,胖东来新乡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重模式”的第二层含义是自营和深度联营。自营的好处非常多,但也非常难,在品牌区域代理制盛行的当下,百货店不可能回复到上世纪的全自营状态,但一定比例的自营、变租赁或简单联营为深度联营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

  区域龙头百货企业通过代理品牌、买断货品做自营,既可以做出差异化、特色化,也有利于提升经营毛利,值得探索推进,事实上也有企业做得很出色,比如河南许昌的胖东来,湖北仙桃的银泰仙商,特别是后者,全品类自营做非常给力,以1/3的自营面积实现了45%的销售,贡献55%的毛利,人流如织的火爆让十几万方的购物中心也望尘莫及。

  联营主导的经营模式可能短期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也不会一成不变,百货店介入品牌货品管理、库存管理是必然之势,在技术也不存在任何障碍,强大的ERP系统已经完全能够支撑单品管理。深度联营,百货店向上游延伸、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风险,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收益,这可能是百货店“练内功”的重要方向之一。

  百货店销售有一块是“虚销”,也就是供应商保底买单,这显然不是真实的销售。另有名目繁多的“通道费”,是门店盈利的重要来源,但不是经营盈利。这样的“虚销”、“虚利”越多,门店就越危险。

  真正的“关店潮”可能来临

  为什么说真正的“关店潮”可能来临?因为造成百货店困境的因素非但没有消除,反而扩大加深:

  从大的背景来看,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八不准”、“反四风”越收越紧,消费变革从未停滞,百货市场的景气指数持续降低。

  从竞争环境来看,电商冲击愈演愈烈,对百货店的蚕食从未停止;购物中心的分流越来越严重,对百货店的人气“截流”毫不留情。相比之下,后者尤为致命。

  此前,购物中心主要涌现于一二线城市,百货店关店也主要出现于一二线城市,但在“渠道下沉”策略之下,三四线城市将成购物中心主场,而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承载力更弱,百货店抗冲击能力也不强,客流减少、销售下降恐在所难免。

  从企业来看,百货店“二房东”的模式没有根本改观,O2O全渠道的拉动作用也不明显,而房租、人工成本依然快速增长,税负仍然居高不下,百货店扩销增收的途径依然局限于各种营销促销,但营销更多的是华丽包装的“价格战”,虽然吸引了人气、刺激了消费,但也牺牲了利润,拉高了成本,不少百货店的净利率不足1%。更困难的是,2015年营销促销之弦已经“拉满”,新的一年增长的空间在哪里?

  “关店潮”是坏事也是好事,至少它挤压了泡沫,使市场回归理性,对幸存的百货店来说,多少也会释放一些生意机会。

  从2016年开始,可能会有更多的百货店倒闭,真正的“关店潮”可能会来临,大浪淘沙之下,那些租赁而来、规模小、招商困难、调整无资源的百货店很可能走向末路,一二线城市的昨天就是三四线城市的今天或明天。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