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本网专稿 > 鞋业行情:回顾2015,展望2016!

鞋业行情:回顾2015,展望2016!

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丁力对于像阿迪达斯、欧罗巴女鞋这类企业“飞走”后,代工厂困境背后的问题更为担忧。回顾2015,展望2016!鞋业行情如何呢?一起来看看详细的资讯吧。

  特步、361度、匹克等体育品牌相继召开了2016年第二季度订货会,受惠于运动日渐普及和专业体育用品的需求日渐增加,从订货会数据来看,鞋企总体订单的增长都较为明显。其中,鞋类订单金额较服装订单金额增长更快,反映出体育品牌在鞋类产品上的专业性获得市场认可,而在服装板块,由于涉及的企业更多,竞争也更为激烈。

  美国成衣和鞋类产业前景一直保持稳

  根据一项新预测显示,美国成衣和鞋类产业前景一直保持稳定,但明(2016)年成衣的营运收益将放缓。穆迪信评预计,2016年成衣产业的货币营业收入成长率将从2015年高个位数固定货币范围下放缓至3-5%,预计强势美元将导致利润受损,反而有利于2015会计年度执行外汇率对冲措施。

  尽管如此,信评机构认为,成衣和鞋类产业仍将有机会从海外受益中成长,特别是考虑到中产阶级在新兴市场的成长。此外,攀升中的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业务,需对消费者加强品牌定位。

  “2015年零售销售将朝着我们预测的3%至4%的成长范围,这反映上半年汽油价格相较于2014年来的低,而在今(2015)年第一季,极端气候使消费者留大多留在家中渡过。我们预计2016年零售销售成长将提高到4%至5%“。

  参考美国整体零售市场,Mickey Chadha穆迪副总裁兼首席零售业分析师表示:我们预计经营效率,在美国的零售产业固定成本的杠杆操作下,将导向更高的营业收入成长。此外,大型并购,像是Home Depot’s收购Interline和Albertson’s收购Safeway公司,都产生显着的综效。

  鞋企总体订单的增长都较为明显

  361度发布的公告显示,近期该公司举行的2016年夏季订货会上,订单总值同比上升15%。其中,鞋履类订单升幅明显,订货量及价格分别上升9%及14%,主因是零售商对跑步鞋及综训鞋类别的质量及设计明显改善留下深刻印象,并期望随着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日益增长而进一步带动销量。

  公告指出,服装销售的订货价值仅录取得轻微升幅,订货量带来的收益几乎被平均下跌的价格所抵销,反映业内在服装领域的竞争较为激烈。2016年订货会订单的增长,也是361度自2014年最后一季以来连续第七次录取得升幅,而2016年首次订货会亦较去年同期增长15%。

  特步2016年第二季的订货会跟2016年第一季的产品相比,鞋类和服装产品的设计和技术则不断改善。特步功能性产品的占比逐渐提升,目前占比为40%左右,未来有望达到50%或以上。从价格方面看,休闲鞋的平均售价在200元—250元,而功能性鞋子的售价为300元以上。

  361度、特步和匹克的公告中,都提到了跑步市场对产品销售的带动,增长的鞋类订单量中,跑步占据了重要份额。跑步是最不受时间、场地局限的运动之一,需要在这项运动上投入的,也就是装备了。因此,为了能够在跑步装备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不少企业使出浑身解数,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切割这一市场。

  在今年的体博会上,安踏发布跑步战略以来,不仅从鞋服领域切入跑步市场,还将瞄准一切与跑步相关的生态链。安踏副总裁张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安踏将超越鞋服等一系列跑步市场的产品局限,涉足跑步平台及跑步智能化穿戴等。

  中国鞋业正向“技术品牌型”迈进

  据报道,上海美国商会联合博思艾伦咨询公司最近发布一份名为《2007年——2008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报告。该报告在对66家制造企业(多数为外企)进行调查后发现,近乎20%的企业计划将工厂移师别国。按照排名先后,这些国家分别是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巴西,离开中国的原因是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

  “当然,83%的企业,也就是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任何要离开中国的计划,”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何德高说,“这些企业依然看好中国,但是让人感到忧心的是,有17%的公司已经制订了关于将工厂迁移至其他邻近国家的具体计划。”当然,83%的企业,也就是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任何要离开中国的计划,”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何德高说,“这些企业依然看好中国,但是让人感到忧心的是,有17%的公司已经制订了关于将工厂迁移至其他邻近国家的具体计划。”

  究其原因,从国家政策到原料成本再到劳动力成本,在华鞋企感受到中国制造也许不再“物美价廉”,寻求向成本更低廉的地方转移也属必然。

  现阶段,中国鞋业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去年11月底在东莞召开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不仅是鞋业,对于珠三角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即“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术优势转变,加快实现我国由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的转变。”

  日前,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专家马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华鞋企外迁对我国的制鞋业来讲是好事也是坏事。好是因为这能逼着一部分企业走自强道路,也能完成OEM界的一次整合和洗牌;坏的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中小型企业必然遭到清洗。一次洗礼总会分出优劣,剩下的都是精品。”

  马超认为中国制造优势仍在,长期以来加工水准是东南亚国家短期内无法超越的。“要解决困境,一是国家出台政策调整经济,另外,就是国内OEM厂要继续扩大规模,利用规模优势,可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他说,要提高本土企业的生产规模,除了单纯的来料加工,要开始进行设计,走高水准加工路线。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同时整合资源。增加业务量,扩大加工范围。逐渐能做到全品生产,并把控原料渠道。

  “控制上线,甚至上线的上线,从生产型变成了供应型。”马超强调:“虽然品牌历程成长变慢,但是大大节约了成本,企业资金链得到了缓冲,就可以持续发展,起码能够控制上线原料渠道,下线增加产品线,并提高设计水平。”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