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财经要闻 > 外汇储备是如何消失的

外汇储备是如何消失的

关于贸易数据的“疑问”。当统计数据与“市场解读”出现分歧时,我们首先需要验证的问题是:市场是否在怀疑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是对真实情况的反映吗?还是仅仅是一种“统计幻觉”?

  外汇储备降幅“拆解”。最后,基于前文的讨论,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外汇储备是如何“消失”的。2014年6月以来,官方储备从近4万亿美元的峰值开始回落,到目前为止累计降幅约7600亿美元。这些外汇储备是如何消失的呢?

  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部分:①估值因素的变动:2014年6月以来,美元累计升值幅度约20%,假定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的占比为30%,则估值因素造成的外储下降约2400亿美元。②经常账户尽管一直维持顺差,但由于“进口多付”等原因,经常账户下的“资金流”从2014年起就持续逆差,导致资金累计外流约2300亿美元。③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由于海外直接投资增加和贬值预期加强等原因,资金累计外流约790亿美元。④剩余的约2100亿美元可能是通过统计口径以外的(如地下钱庄)等渠道流出的。

  贸易数据是由各国海关采集的,反映的是商品实物从一国边境进出的“痕迹”,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实物流”。一般来说,“实物流”会伴随着相应的支付行为,并产生与之匹配的“资金流”。“资金流”可以通过银行系统采集(在中国由外管局公布),但是并不反映在海关的贸易数据中。

  严格来说,“实物流”(贸易顺差)本身并不带来相应的人民币需求增减,与“实物流”相匹配的“资金流”才直接影响人民币需求。在过去很长里,“实物流”与“资金流”的偏差并不大(可以看到,2012年以前贸易顺差与贸易跨境支付顺差基本是同步的),但2014年下半年以来,二者持续背离。2015年全年贸易顺差近6000亿美元,但实际“收回”的货款只有不到1300亿。也就是说,巨额贸易顺差并未转化为相应的支付行为,因此也未转化为人民币的需求。这可能是“顺差之谜”最主要的原因所在。

  进一步看,“实物流”与“资金流”的偏离到底是“出口少收”(出口货款未收回)还是“进口多付”(进口货款超额支付)造成的呢?数据显示,后者是更主要的原因:2015年,我国进口金额共计不到1.7万亿美元,但是却对外支付了2.2万亿美元的货款,这5000亿的差额可能与“资本外流”动机有关。往后看,究竟是“资金流”向“实物流”回归,还是“实物流”向“资金流”靠拢,短期可能要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态度,中长期则取决于中国经济的未来。

  需要提示的是,根据我们前文的计算,中国的贸易顺差水分并不大,也就是说,2015年中国的外贸部门的的确确“赚到了”近6000亿美元,只不过由于汇率预期不稳,其中不少资金以“进口”的名义滞留在了境外。市场没有永远的多头,也没有永远的空头,这部分资金过去是导致人民币贬值的力量,但倘若汇率预期逆转,是不是又会成为升值的推手呢?

  区分“贸易帐”与“经常帐”。经常帐是比贸易帐更广义的概念,也是汇率基本面更准确的刻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较小,与货物贸易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使得“贸易帐”与“经常帐”的概念几乎可以等同。不过,2010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急剧扩大,2015年服务贸易逆差已经占到货物贸易顺差的36%,其规模显然已经不能忽视。可以看到,尽管货物贸易顺差仍在创出新高,但考虑了服务贸易(以及初次、二次收入)后的经常账户顺差从2009年起就开始见顶回落了。

  顺着上一节的思路,如果我们观察整个经常账户下的“资金流”状况,尽管目前经常账户仍有顺差,但是“资金流”从2014年起已经持续逆差。也就是说,经常账户下不再“新增”而是在“减少”人民币需求。这是我们理解“顺差之谜”的第二个角度。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有以下几个结论:

  (1) 贸易顺差作为支撑汇率的传统“基本面”因素,其作用在明显下降;

  (2) 贸易项下的“进口多付”很可能导致实际进账的外汇远低于贸易顺差数据所看到的;

  (3) 受到服务贸易逆差上升影响,贸易项与经常项的差异开始大幅扩大,贸易顺差数据的代表性开始下降;

  (4) 外汇储备下降中的30%可以由“进口多付”等因素来解释,这部分资金也可能与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有关,但是多空会出现轮换,除非人民币有持续的长期贬值预期,否则这部分资金未来也未必不会成为重新回流国内的多头资金。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