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耐克和 Air Jordan 系列一直稳占世界球鞋一哥地位,Adidas阿迪达斯在二哥的位置的确呆得太久了。根据《Forbes》2015 年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排名第 83 位的 adidas 和排名第 18 名的 Nike 之间相距近 700 亿美元市值资产,这鸿沟相信很难短时间超越。除了争夺运动员和明星设计师加盟和无止境的复刻企划外,多年来欠缺创新的设计是 adidas 一直被 Nike 以压倒性抛离的主因之一,靠吃老本到最后终将被市场淘汰。
创新才是王道
在 2012 年 adidas 终于觉醒,技术研发部两位主管 John Whiteman 和 Gerd Manz 研发出来崭新的缓震 Cushion 技术-Boost。在 2013 推出 Pure Boost 随即引来业界和运动界高度关注,其后环球设计副总裁 Nic Galway 将 Boost 技术重新包装,承势加推 Ultra Boost 和 Kanye West 主导的 Yeezy Boost 款式,再加上限量发售市场策略,强调绝不补货,制造非常奏效的抢购现象,人气爆灯,销量强劲。
Nic Galway 早在 1999 年加入 adidas,曾从事汽车设计工作。在他德国运动巨头的 17 年任职期间,曾策划 adidas by Stella McCartney、Y-3、Yeezy 等合作,当中不少经典鞋款如 Pure Boost、Y-3 Qasa、Tubular、Yeezy Boost 都是在他领导下进行。
在这短短两年,adidas 在创新技术革新的确相当凑效。公平地说 Boost 及 Primeknit 技术其实与 Nike 多年前研发得 Flyknit 和 Nike Lunarlon 不遑多让,都是在考究面料和缓震技术之应用,不过 adidas 这份新鲜感令品牌带来史无前例的活力。在上年 10 月,adidas 更带来史上首对采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的 Futurecraft 3D,当中的 Tailored Fibre 技术相信在短时间内能取代 Primeknit,展示出 adidas 对于未来之远景。
adidas 与海洋公益机构 Parley for Oceans 合作,采用海洋塑料垃圾,配合可回收聚酯与渔网制作 3D 打印鞋底,向公众展示 Futurecraft 3D 的可能性。
以上所说究竟能否说服多年来的 Nike 粉丝转会呢?还看于上年年底发布的 adidas Originals NMD 鞋款之走势。集结经典跑鞋 Micro Pacer、Rising Star、Boston Super 的设计精髓,搭载品牌独有的 EVA 压缩颗粒缓震 Boost 中底和 Primeknit 鞋身编织技术,令 NMD 成为 Yeezy 与 Ultra Boost 之后近年最成功的产品。今回,我们特意找来 Nic Galway 大谈 NMD 背后设计理念:
NMD 是对于未来构想
{page_break}「在设计最初的阶段,我不想团队因为名字而左右创作,所以简单地采用上代号「NMD」来开始前期的设计工作,在后期再改上正式的名字。到最后,大家都绝对这名字非常顺口,所以把这鞋款正式定名为 NMD。而当人问到 NMD 是什么意思时,我会说 NMD 是代表怎样去决定你的未来,因为这设计正式承继著 adidas Originals 过去的经典设计和对于未来的构想。」
「在 80 年代,人们对于未来科技有著无限的憧憬,互联网开始在民间出现、苹果第一台 Mac 的诞生,彷彿在当时每一产品对是为未来而设计,例如在 1984 年 adidas 推出的 Micro Pacer,是一件非常前卫的产品,破革地将计时器放在鞋舌中;而再今天,甚至苹果还是在埋头制作电子手表,所以我希望能将当时对于科技渴求的社会氛围带到现在,通过一些过去的剪影和 adidas Originals 的文化底蕴,带来真正富未来感之设计。」
日常著用之机能
「adidas Originals 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科技,所以在 NMD 的设计上,我们特别想强调 Boost 这技术。在早年制作的 Pure Boost 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这技术舒适的地方,甚至当 Kanye 或 Pharrell 试穿后亦感到非常惊讶。其后我们进一步作改良,增强它的稳定性,制作出一双能够穿上一整天而且保持舒适的鞋子。」
在未来日子,无论大家转会与否,adidas 的确交给了消费者一个清晰的答案,Nike 的垄断地位,将面临重大挑战。在 3 月 15 日,adidas Originals 更有重大发布,当中多款 NMD 鞋款将全数释出,包括网络盛传已久的 NMD R1 Primeknit Monochrome Pack、多款全新配色及已经公布的 Chukka 和 City Sock 全新版本等等,相信定必掀起 adidas 久别的追捧热潮。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