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鞋业动态 > 转型智能鞋领域:传统鞋企有天然优势

转型智能鞋领域:传统鞋企有天然优势

作为传统鞋企,自身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在制鞋领域有丰富的资源,能最快生产出自己想要的鞋子。毫无疑问成为较早,也是较快切入该领域的第一批人。

  “转型”一个在资本市场上常常出现的高频词汇,道理谁都懂,但谈何容易?多少优秀的传统企业因转型失败错失发展良机,甚至走向灭亡。那些血淋淋的教训都在告诫企业管理者在转型之前需要深度思考“向哪转,如何转”的问题。

  在莆田,生产鞋的企业数以千计,生产制造的实力不言而喻,而今这些传统鞋企在面临转型问题上都显得彷徨。作为莆田鞋业协会会长陈文彪先生不仅自身朝着智能鞋领域成功的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还积极通过自身经验引导其他鞋企转型。基于此,双驰还开发了智能鞋孵化平台。

  智能鞋孵化平台目前由莆田鞋业协会在背后支撑,可以借用当地的鞋业资源,包括双驰企业以及来 自上海、深圳、福州的软件团队支持,主要目的是让鞋企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摆脱大多数中小鞋企对外贸订单的依赖,提高鞋企的科技竞争力。

  相关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13年可穿戴设备的全球出货量为970万台,而2014年达到2200万台,预计2018年将达到1.35亿台左右。在智能鞋领域,根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2014-2017年中国家庭安全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将迎来个人定位产品的快速上升的井喷时代。

  估计智能定位鞋销售量每年增幅将达到130%,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人次。业内人士表示:“原来有哪些穿戴产品,未来就会有哪些可穿戴设备,这块蛋糕之巨大可想而知”。

  可穿戴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也赢得了国家的大力肯定和支持。2015年12月14日,工信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贯彻落实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意见提出总体目标和七大行动计划,其中就有制定《智能硬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

  作为传统鞋企,转型智能鞋拥有天然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的优势。以双驰企业为例,目前其生产线每年生产约 1300 万双非智能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国外品牌的代工订单。在智能产品的探索期,除了研发自有品牌的产品线之外,双驰同时采用与一些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方式,将制造业的强项——鞋子设计和元件方案,与互联网公司的强项——软件开发结合起来,产品生产之后以联合运营的方式推进。

  在销售渠道方面,传统鞋企渠道资源的优势不仅在数量多,而且在层次丰富。比如线上的淘宝众筹、官方平台和第三方电商平台,以及线下的零售合作伙伴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运营商渠道,可以通过校信通业务提供比如孩子进校门后自动发短信给家长这类功能。

  对于深处寒冬中的传统制鞋业,不乏在行业降至冰点前看出端倪并提前布局转型之路的公司。这些企业的成功转型也为陷入窘境的制鞋企业指明了一条道路。

  近来来,伴随着一阵“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细分领域中的可穿戴设备犹如一只站在风口上的猪。不论是媒体、投资人、创业者,还是科技巨头,对于可穿戴设备都显得极为亢奋。

  在莆田,生产鞋的企业数以千计,生产制造的实力不言而喻,而今这些传统鞋企在面临转型问题上都显得彷徨。作为莆田鞋业协会会长陈文彪先生不仅自身朝着智能鞋领域成功的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还积极通过自身经验引导其他鞋企转型。基于此,双驰还开发了智能鞋孵化平台。

  智能鞋孵化平台目前由莆田鞋业协会在背后支撑,可以借用当地的鞋业资源,包括双驰企业以及来 自上海、深圳、福州的软件团队支持,主要目的是让鞋企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摆脱大多数中小鞋企对外贸订单的依赖,提高鞋企的科技竞争力。

  作为传统鞋企,转型智能鞋拥有天然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的优势。以双驰企业为例,目前其生产线每年生产约 1300 万双非智能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国外品牌的代工订单。在智能产品的探索期,除了研发自有品牌的产品线之外,双驰同时采用与一些互联网公司合作的方式,将制造业的强项——鞋子设计和元件方案,与互联网公司的强项——软件开发结合起来,产品生产之后以联合运营的方式推进。

  在销售渠道方面,传统鞋企渠道资源的优势不仅在数量多,而且在层次丰富。比如线上的淘宝众筹、官方平台和第三方电商平台,以及线下的零售合作伙伴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运营商渠道,可以通过校信通业务提供比如孩子进校门后自动发短信给家长这类功能。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