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会员专区 > PRADA激进开店 上市之路有点坎坷

PRADA激进开店 上市之路有点坎坷

PRADA上市路一波四折,激进开店,质量成硬伤。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就跟着世界服装鞋帽网的小编一起来看一看详细的资讯吧。

  欧洲人民对PRADA调戏诟病颇多,包括产品质量、CEO的火爆脾气、激进的店铺销售策略和高管变动等。被拿来打趣最多的,是PRADA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噢不对,是四折!

  1999年,PRADA集团第一次萌发上市的心思,于是大手笔收购了Helmut Lang和Jil Sander,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两位设计师的作品叫好不叫座(不赚钱再好也不顶用啊!摔!),给PRADA造成巨额亏损,噗,上市的计划瞬间成了泡影!

  2001年,PRADA集团好不容易从前几年的亏损中有所恢复,于是再次向资本市场进击,计划于2001上市,不料却发生了9·11事件,IPO被迫搁浅,简直是百年难遇的大撞车!

  2002年,PRADA连续两次有意卷土重来,然而由于世通公司会计丑闻案造成金融市场 剧烈震荡,PRADA不得不一再推迟IPO,心酸得不要不要的!

  2008年,PRADA卧薪尝胆了五年多,终于酝酿了第四次IPO计划,结果就像被施了魔咒一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横空出世,让PRADA的IPO再次胎死腹中!天呐,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要想在知乎上问“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一种什么体验”,请一定要记得邀请PRADA回答啊!要诠释“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这一美德,请一定要拿PRADA的IPO历程作为例证啊!

  是谁说的天助自助者,是谁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谁说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你们都出来,PRADA要和你们谈一谈!

  后来,“PRADA要上市”这个新闻简直就像在喊“狼来了”一样,听到的人大都笑而不语,鬼知道又会发生什么!甚至有人把“PRADA要上市”当做资本市场的黑天鹅事件之一!

  不过,你们都别笑!

  2011年6月,PRADA集团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IPO梦。这个结果当时引起极大的讨论,因为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奢侈品公司。

  PRADA首席执行官Patrizio Bertelli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就明确说:“IPO的地点其实就代表着我们要去的市场。” 哟,这明显是冲着中国和中国土豪来的嘛!

  在香港上市当时看上去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咨询公司贝恩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高资产净值人士、富裕家庭和中产阶级规模的壮大,2011年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增幅预计达25%-30%。

  狂热当头,想不赚钱都难。2012年堪称PRADA的巅峰时期,集团全球利润同比飙升了44.9%,达到6.25亿欧元(约合42.54亿元人民币);亚太地区130家门店(占全球门店数量的28%)所产生的销售额首次突破十亿欧元大关,达到11.6亿欧元(约合78.95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营收中所占的比例上升至35.6%。

  不过,行文至此就要开始不过了,之后便是急转直下......插一句,如果你们要诠释“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这一规律,也可以拿这个作为例证,很贴切的说!

  2013年,PRADA勉强获得了0.3%的利润增长,在全球79家新开店铺的销售推动下,集团营收上升8.8%。2014年却遭遇滑铁卢,2014财年集团总收入35.52亿欧元,较上年同期下跌1%,这是PRADA集团近年来首次出现业绩下跌。全年利润同比下滑28.2%,亚太区销售净额缩水了3.1%,在全球销售额的占比也由2013年的36.4%下跌至35.7%。

  2013年,PRADA集团在亚太地区新开了27家门店,销售净额的同比增幅仅为11.4%(而2012年增幅达到35.6%)。利润和销售额的缩水直接导致激进扩展政策被中止,2014年亚太地区的新开门店数量仅为18家,为3年内最少。

  财报数据显示,PRADA集团自2011年上市后业绩一路看涨,2012、2013财年分别较上年同期上涨44.9%、12%,短短两年后,2014财年却以业绩下跌收场,而其中中国市场所在的亚太区是集团业绩下滑最为严重的市场,但是日本市场却很活跃,销售额的增长率高于其他地区。

  其实隐患很早就开始浮出水面。

  贝恩2012年奢侈品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奢侈品市场的年增长率降低至7%左右。在欧元持续走低、境外游升温这两大因素的联合作用下,中国消费者在海外消费的部分已占其奢侈品消费总额的60%。虽然中国人在澳门的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在香港的增速却开始减缓至10%。

  而2013-2014年期间,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占中和反腐等影响,连续多年高速成长的中国奢侈品市场在2014年首次出现-1%的负增长。贝恩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选择前往日韩旅游购物。截至于2014年4月,香港的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的销货价值相比去年同期下跌39.9%。

  PRADA集团的高管们都很聪明,顺势把业绩下滑的全部责任都指向东方,公开发言都说业绩不佳是因为大环境是不好。不过消费者也不瞎,产品质量也是硬伤啊!

  早在2011年上市之前,高盛就将PRADA在中国内地拥有多家代工厂的事实摆上台面。

  然而这一质量风险因素并没有妨碍PRADA的上市之路,因为那个时候更多的买家最终只关心包袋上“Made in Italy”的标记,哪怕它所指的可能只是一道缝线或是一条拉链。

  但是PRADA已经很难仿效苹果进行全球产业链的整合来获得更大的成功,购买奢侈品更多的是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当这种内心的“优越感”被打了折扣,部分消费者就会流失。比如说,LV、PRADA等奢侈品牌曾多次提价,消费者却不降反升,体现他们和一般的零售业有着本质的不同。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