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是温州鞋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期”,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温州鞋类出口企业深陷成本增加、订单转移、单价增幅不大等困境。记者采访部分第119届广交会鞋类出口展商后发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遍疲软的当下,不少OEM(代工生产)和ODM(代工经营自有品牌)企业都在苦练“内功”,找寻适合企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品牌是企业“走出去”的利器“此前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同样材质的鞋由意大利制造在欧洲市场销售每双售价为200欧元,中国制造的鞋每双售价仅为70欧元~80欧元。”康奈集团有限公司外贸部总监缪仁赞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然而随着东莞制鞋工厂的外迁以及鞋类产品订单的转移,中国鞋渐失价格优势。”
缪仁赞认为,没有了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偏低优势,企业“走出去”只能依靠品牌。品牌建设需要文化沉淀、市场沉淀和时间沉淀,同时在品牌建设过程中,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尤为重要。
康奈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于1980年,2001年在法国开设了第一家专卖店,至今已拥有100多家海外专卖店。但就是这样一家蜚声海外的中国制鞋企业,在自主品牌建设与“走出去”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坎坷。
2009年4月1日,法国韦斯顿公司员工向宪兵队举报称康奈“抄袭”其高档皮鞋款式。一审判决认定康奈“仿冒”。康奈一审败诉。康奈法定代表人被判高额罚金甚至监禁。经过不懈的上诉,终审最终推翻原判,还华商迟来的公道。该案也成为此类诉讼中罕见的“逆转胜”。近5年的漫漫争讼,康奈先后咨询和聘请了7位律师,法国康奈关停,经济损失超百万欧元。
“经历了这件事之后,企业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缪仁赞说,“此外,适应当地文化也对企业”走出去“大有裨益。例如,企业将在意大利注册的商标颜色全部改为黑色。”
据法国皮革业联合会统计,去年法国进口鞋类产品4.971亿双,减少1160万双,由于平均价上涨,法国进口鞋类产品总额提高了11%,达到62亿欧元。其中,从中国进口鞋类产品数量同比下降9%,自越南 、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和柬埔寨进口鞋类产品数量同比分别增长38%、20%、27%和39%。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签署也对我国鞋类产品的出口产生一定影响。冯一涛表示,目前美国对自中国进口的鞋类产品征收37.5%进口税,对自TPP成员国进口的鞋类产品征收的进口税则低得多,未来不排除取消进口税的可能。“公司目前引入了自动化设备,相对于传统的冷粘工艺,节省很多劳动力成本。”冯一涛说,“但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通过自动化进行生产。因此我们通过寻找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工厂进行总体成本控制,将工厂由沿海地区逐渐向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内陆地区转移。”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