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非洲各国普遍期待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技能培养和商业环境变革、实现经济独立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积极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积累了资金、技术、人才、装备和优质富余产能等相对发展优势。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分化发展,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深刻调整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着力通过“政策沟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为深化中非多层次经贸合作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中非具备健全的经济合作机制。当前,中非双多边经贸合作机制日趋完善,尤其在中非合作论坛倡导下,中方已推出一系列支持非洲发展、加强对非务实合作的重大举措。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确定了扩大投资和融资合作、扩大对非援助和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的三项经贸合作举措;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确定包括中非工业化、中非农业现代化、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等在内的“中非合作十大计划”,助推非洲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些举措,对中非关系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推动双边贸易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非洲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目前经济仍相对落后,百业待兴,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非洲市场从工业原料、生产设备到民生物品均需要大量进口,特别是对钢材、纺织、服装、鞋类、建材、箱包、机械、电子等商品需求巨大,而这些都是福建的优势商品。随着中非经贸合作全面快速发展,非洲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场和新兴投资目的地。福建民间拥有相对充裕的资金和适合非洲经济发展阶段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以南非等国家为重点,推动成立非洲福建商品营销网络中心。非洲区域经济合作异常活跃,开拓非洲市场应选择政治经济比较稳定、向周边国家辐射力强的区域为重点,设立福建商品非洲营销网络中心。比如可在北部的埃及、南部的南非、西部的尼日利亚、东部的肯尼亚,利用各成员国间的优惠政策,以点带面,扩大对非出口。同时,应拓展信息渠道,充分利用闽商在非洲国家的人脉资源、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挖掘非洲市场的贸易机会。
细分市场,挖掘对非出口的新增长点。从地域上看,北非国家的经济和贸易环境显著优于非洲南部国家(南非除外),商品市场也呈现两极分化,既有占总人口10%的白人中、高端商品消费市场,也有占总人口90%的黑人中、低端商品消费市场。经过多年拓展,福建各类耐用日常消费品在黑人占多数的中低端市场中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然而,产品较低端且严重同质化,出口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售后服务也欠缺。应积极引导向非洲出口具有一定基础、实力较强的出口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研发设计,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点,维护并提升客户信任度,积极稳妥地扩大中高端传统商品出口。在低端市场上,通过专业展会选择优质出口企业参加非洲本地展、到非洲举办福建品牌商品展等方式,引导出口企业对适合当地需求的纺织服装、鞋类等产品实行合理定价,保证质量,避免粗放式增长和无序竞争。
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环节向非洲转移,设立境外加工贸易点。福建纺织服装、鞋、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技术、管理等相对成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国内,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地价飙升、环保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制约,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有限,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加工环节需要向外转移。而非洲大部分是低收入国家,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力成本洼地”,仅埃塞俄比亚就有人口接近1亿。除劳动力优势外,部分非洲国家还享受向欧美出口的关税等贸易优惠。因此,积极支持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销售市场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优势企业投资非洲,将成熟技术、设备向投资所在地转移,以投资带动福建相关设备、原材料、半成品等出口,并为投资所在国创造外汇收入和缓解国际收支逆差失衡压力。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