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监管层暂停保本基金申请的传闻,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2015年以来,受市场环境影响,保本基金发行数量大幅增加,管理规模增长较快。原本在《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证监会公告【2010】30号)中提出了两种保本保障机制:连带责任担保方式和买断式担保方式。
监管部门注意到,目前已发行保本基金产品均采用了连带责任担保方式,且多数规定了担保方拥有无条件追索权条款。这样的保本保障安排,将由基金公司承担最终的可能风险损失,这与基金公司的资本金制度不相匹配,可能损害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并可能危及基金公司体系,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基于以上考虑,监管部门将尽快弥补制度性缺失。
这与此前市场传闻大致相同,连带责任担保也就是业内俗称的反担保,基金公司也会捆绑承担风险,而一旦市场出现下跌,这部分风险最后将直接按在基金公司头上。
从国内保本基金的发展来看,仍未发生过未保本情况,甚至有基金公司指出,近两年保本基金的加权平均收益率均超过15%。这也带动了保本基金的热销,市场越差,保本基金越是受宠,然而在今年股债双杀下,保本基金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债市违约的频发让保本基金在构建安全垫时难以寻找资质优良的标的,极有可能出现亏损,那最后兜底的一定是基金公司。
当然作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韭菜来说,甭管是谁担保负责,只要我的产品能够保本就行,现在市场下跌成这样,能够保本并有机会实现超额收益,岂不快哉?
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147只保本基金中有20只净值跌破1元,这些保本基金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迅速清仓权益类配置,尽可能高仓位地买入信用较佳的债券标的来尽快回到票面以上再进行操作;二是加大权益类配置尽快“翻本”。
这么看,前者容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收益微薄,后者则更容易加大风险,无论怎么看,投资者想通过保本基金取得超额回报的可能性都将缩小。这样在反担保情况下基金公司就是第一还款人,而现在的市场下,谁又能说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呢?
监管层当然不会坐任这样的情况发生,毕竟一旦发生就将会是一连串的反应,按照目前市场保本基金超2000亿元的规模来看,一旦发生违约,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都将伤筋动骨。
不过证监会也没有一棍子打死,邓舸表示,申请注册连带责任担保方式保本基金产品的,基金公司须提前做好压力测试,妥善安排最终风险承担机制,确实履行受托人义务,保护好基金持有人合法权益。而对于采用买断式担保方式的保本基金产品,基金公司在充分评估风险、合理测算风险承受能力基础上,可正常申请注册。
不过基金君从多个基金公司人士处得知,目前市场上罕见买断式的保本基金,“毕竟在合作中基金公司是处于弱势的,担保机构没必要将自己拖下水。”那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有了证监会的力挺,是不是身板马上就硬起来了?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让基金公司来习惯。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