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个市场反馈均是订单减少的信息,市场逐渐的转淡将意味着各厂商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一旦有单会询价多家企业,“狼多肉少”的局面,将考验实实在在的接单能力,从价格到质量再到交期,匹配的综合实力才是赢得市场份额的法宝。
目前,冀鲁豫地区的纺织市场更加纠结尴尬的状态是:纺织工厂一方面在全力抢购可用的棉花,一方面又面临纱价上挺无力、坯布需求疲软的窘境。有部分人士认为,最近几年市场整体表现存在着淡旺季界限模糊,表现不是经纬分明的现象,所以不用过于担心。
河北某纺企反馈,棉花和涤纶价格上涨前T65/C35 45s就是17200元/吨的出厂价,现在原料的价格均有所上涨,可该品种纱价仍徘徊在17200元/吨出厂的水平,有意上调报价后,客户普遍的反映是不能接受。
按往年的惯例,纺织行业进入6-8月份是市场最淡的时期,各方需求逐渐降低,按近两年的市场表现看,多数企业在淡季时期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过一段困难日子;订单贫乏、开台率下降、库存增加、资金周转困难等状况是不可避免的过程,能撑下去就是胜利。
相关链接:
近年来,我国进口棉花质量问题频频发生。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全国进口棉花质量状况白皮书显示,2015年全国进口棉花品级、长度、强力不合格率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
据统计,品级总体平均不符合率为14.72%,较2014年同期(12.95%)上升了1.77个百分点,品级降级跨度从0.5级到4级,121批次的进口棉花降级率高达100%。长度总体平均不符合率为6.65%,较2014年同期(4.31%)上升了2.34个百分点,23批次进口棉花降长率达100%。马克隆值总体平均不符合率为3.19%,较2014年同期(4.16%)下降了0.97个百分点,18批次的进口棉花马克隆值不符合率高达100%。纤维强力总体平均不符合率为4.84%,较2014年同期(3.86%)上升了0.98个百分点,19批次的进口棉花强力不符合率达100%。在进口到货重量方面,重量短少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检验发现有84.47%的批次短重,总体平均短重率0.80%。
2015年,在国内库存持续高企的情况下,我国棉花进口量仍高达176万吨,主要进口来源地包括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和非洲等世界产棉国家和地区。与国产棉相比,特别是在国家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之前,进口棉花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棉花持续高位进口和国内棉花库存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进口棉花大量涌入,加之质量堪忧,不仅影响了我国棉纺企业的利益,冲击了我国棉花市场秩序,也对我国棉花生产和棉农利益造成了明显的不利影响。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口棉质量的口岸检验管理,维护国内产业的正当利益。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