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2015年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计划曾明确提出,三年内投入9400亿元,推动50%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改,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广东各市政策更是百花齐放。比如,东莞为提高企业“机器代人”意愿,设立专项资金进行贴息补助,并开展企业“零门槛、零首付”技术改造信贷计划。佛山则每年安排5300万元扶持大型骨干企业、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开展“机器代人”和成套自动化设备改造。
而“机器代人”也初见成效。仍以东莞为例,该市66%制造企业实施“机器代人”项目后,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4.9%,产品合格率从89.3%提高至96.6%,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2.5%。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企业意愿强烈,政府也及时推动,但广东“机器代人”火爆的背后,也还留下诸多问题待解,探索仍任重道远。
广东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张旭告诉记者,“机器代人”一个突出问题是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要么不知道怎么改造,舍不得改造,总体意愿仍然较低,要么就是盲目改造,认为只是简单把人换掉就可以。此外,不少企业家观望情绪也较重,对技术、人才、投资有担忧。目前,“机器代人”处于爆发阶段,但是真正的需求仍未彻底释放。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主任助理宋健就表示,广州数控90%以上企业采取高性价比改造方案,即先实现单机、单元、局部自动化,形成高性价比的滚动投资,梯度推进。这取决于企业自身条件和需求,并不是一味追求高精尖就好,甚至有的企业受供应链影响,条件太差,不适合改造。
另一方面,高重复度、高强度、高污染和高危,及高精尖准要求的岗位成为当前“机器代人”的重点目标。
据广东省经信委测算,2020年末,广东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30万台以上,占全国1/3以上,机器人密度将达100台/万人以上。
《广东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研究》也认为,广东必须消除“机器代人”推进中四大认识误区:“机器代人”不是全部制造业必须使用机器人;不是要换掉全部岗位劳动力;不是简单提高效率而是必须提高质量;政府要引导不要主导。
事实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中也发现,广东轰轰烈烈的“机器代人”开始趋向理性,更多企业是在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前景基础上,探索适合的技术改造模式和节奏。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