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加入国际反假联盟到被除名,再到马云一番“力挺”假货的言论,让阿里巴巴最近一次次站在舆论风口浪尖。
6月23日上午,马云在《华尔街日报》一篇署名文章,再一次高调表明了阿里对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
选择在这个时点重申立场,马云主要是为了回击前段时间关于假货外界对他的一些“误解”。
前不久,马云在杭州召开的阿里巴巴投资者大会上,就被国际反假联盟(IACC)除名一事做出回应,他表示:
现在的不少假货,质量和价格都要优于真品。而给这些真品造成冲击的,并不是假货,是新的商业模式。
马云进一步指,这新商业模式,就是:
同样的工厂,同样的原料,但不使用同样的品牌名字。
这话一出,马云难保不被扣上了“支持”假货、“支持”侵权的帽子。
所以在署名文章中,马云对此给出了解释,逻辑是:
由于西方的疲弱,出口的下滑,中国大批出口加工企业必须找到新的生存之路——赶上电商快速发展的时机,他们开始用互联网开创自己的品牌——这些新的基于互联网成功的企业,正在给那些基于传统成熟的零售商业模式的品牌商带来巨大的冲击。翻译一下,他的意思是说自己鼓吹的不是假货,是原代工厂们自己的新品牌……嗯。
阿里做足了打假姿势,但远未被国际认可
阿里的打假之路总是不太顺。
在这轮马云关于假货的争议言论之前,最让阿里寒心的或是被踢出了国际反假货联盟了…… 4月,阿里加入了国际反假货联盟(International AntiCounterfeiting Coalition,“IACC”),以表打假的决心。
但好景不长,5月14日,IACC就宣布,除去阿里巴巴的一般会员资格。
原因是IACC收到了联盟成员的匿名信,匿名信对IACC接纳阿里为会员表示十分不满,称若不除名阿里,IACC将遭遇其他品牌会员的退出。
最要紧的是,匿名信还暗示IACC总裁Robert Barchiesi和阿里巴巴存在未披露的利益关系。
也因为对阿里的打假充满质疑,国际大牌Michael Kors、GUCCI和Tiffany纷纷选择退出了IACC。
本想在国际好好展示打假姿势的阿里,最后一身尴尬……
除了发声,还是行动最重要
对于马云此番打假决心的重申,国际友人怎么看呢?
从《华尔街日报》网站这篇署名文章后面的评论来看,褒贬各异。
其中较为中立的表态是,你说的挺好,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落地的行动。
其实这些年,阿里也不是光说不做的。
从打假模式看,阿里现在主要是通过外部机构联动机制、大数据技术手段和动静态管理保障体系三管齐下。
阿里提倡的大数据打假,核心在于大数据建模:
通过对卖家行为、商品信息、消费者评价、用户举报等数据的分析研究,对近千个维度特征指标的监控,阿里建立了假货识别模型。
这些模型会针对网站全量商品以及用户异常行为进行实时扫描与判定,并对系统判定为疑似假货的商品、高危商家在第一时间进行拦截和处置。
现在,阿里大数据打假系统每秒分析数据1亿次,拦截淘宝网涉假商品信息1.2亿余件,在日常监控、智能识别、网络DNA溯源、线下打击等方面,大数据都能发挥作用。
不过,线上的假货源头必然在线下,真正打击假货还是在线下,大数据不是万能药,也就只是搜集线索和证据的一个工具。
从斩草除根的角度来看,对线下售假、制假者的追踪与处罚,最终还涉及到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的力度。
这委屈,说起来都赖天朝山寨多?
不过,中国那么大,就算阿里和工商、公安部门齐发力,恐怕也是忙不过来的。
因假货遭诟病,至少阿里这边看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天朝山寨货有市场、淘宝上有需求,但这也确是事实: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2016年4月发布的《假货贸易影响全球经济》报告:
2011-13年间,每年全球海关被扣押的假货数量约14万件,其中,仅中国内地就占了8万多件,连续三年蝉联榜首,香港位居第二。
按这遥遥领先的数量级,虽然时间又流逝了两年,但中国山寨帝国的地位恐怕一时还难以撼动,那么淘宝上的山寨货自然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
所以,“假货”这口锅到底该谁背,也是一个可以严肃撕一撕的问题了!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