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革协会联合中国环境报赴中国皮革之都——浙江海宁开展了“两学一做”基层环保专项调研。本次调研旨在落实中组部、国资委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并配合环境保护部六月下旬开展基层调研成果创新大讨论暨“两学一做”专题学习研讨的要求,以推进环境质量改善、落实重点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深入调研,真正沉下去、摸实情、出实招、求实效,把环保政策措施与基层实际情况相互印证,力求聚准焦点、对症下药。
中国皮革协会副秘书长陈占光、信息部副主任梁玮和中国环境报记者徐卫星,在海宁市皮革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龚慧红的陪同下,分别走访海宁市环境保护局、海宁丁桥污水处理厂、海宁皮革研究院、海宁兄弟皮革有限公司、浙江大众皮业有限公司、海宁市富升裘革有限公司、海宁森德皮革有限公司、浙江诺之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雪豹服饰有限公司、浙江上格时装有限公司,开展基层环保调研,重点探讨了海宁市皮革业在环保治理、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推进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海宁市皮革业近几年在环保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采用的先进环保技术和创新模式,听取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反映的实际困难、问题和政策建议,并共同讨论了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思路。
海宁是著名的“中国皮革之都”, 毫无疑问,伴随近几年海宁中国皮革城上市并在全国范围高歌猛进式的发展,“海宁皮革”这张金字名片也被擦亮并被中国消费者所熟知。外界津津乐道的是,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海宁畜牧业并不发达,却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皮革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之一。事实上,海宁不仅在海宁皮革产业经济总量、皮革服装产量、毛皮交易量、皮革服装及相关制品出口量居全国领先,在环保治理方面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2010年全国开展的环保核查、2013年浙江省开展的“五水共治”和海宁市环保局部署开展的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工作,也称“零点行动”等专项行动的开展,海宁制革业的环保治理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海宁制革行业通过整治提升,2013年与2010年相比,废水排放量及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38%、43.6%和48.35%,2013年与2010年相比,总铬排放量下降37.7%,年铬粉用量减少29.4%,减少化料22.12%,两项年均降低成本2939余万元。制革行业存在的环境污染难点热点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长期困扰制革企业的氨氮超标问题得到了解决,调节池总铬基本达标,总排口各项污染物均能保持稳定达标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一是政府严格执法,政策引导与严管倒逼同步;协会积极推进,整合资源实现科技攻关;企业落实到位,全力以赴创新为先。从政府层面,与部分地方政府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对环保问题睁之眼闭之眼或是打政策擦边球相比,浙江省政府、海宁市政府环保执法力度极严,不仅让偷拍漏放无处可逃,更让环保成为高悬于所有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协会层面,在海宁市整个制革环保提升工作中,海宁皮革行业协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企业改变观念、宣贯政策、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提出建议、邀请科研专家帮助企业会诊、整合资源实现科技攻关……
事无巨细,服务到家,真正做到了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从企业层面,企业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投入,技术创新敢为人先,节能减排从细节做起,近几年,海宁制革企业年均投入环保治理的资金都超过百万,有的甚至超过了千万。采用新技术手段节能减排成为共识,比如浙江大众皮业有限公司研发含铬废水的回收利用技术,将含铬废水处理后的铬浆与铬泥(铬浆用量约占15%-20%)配合使用,实现了循环利用还节约成本(每年节约100吨铬粉),大众皮业还与太阳能技术企业合作,在工厂顶部全部安装了太阳能板,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既减少了企业的电力开支,又减少了能耗;浙江雪豹服饰有限公司根据自身需求和特色,自主开发了ERP系统,实现了全供应链的管理和追踪,为精益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雪豹服饰还尝试采用无铬鞣面料制作皮衣产品,这些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使得公司在当下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仍然保持了稳定的生产和运行。
在科技支撑上,四川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温州大学、嘉兴学院等院校与海宁建立了紧密的关系,经四川大学石碧院士授权由温州大学牵头联合海宁皮革研究院、瑞星皮革、温州红蜻蜓等单位成立了省级皮革院士工作站。同时,海宁市成立了海宁皮革研究院,组建了浙江省皮革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公共实验室,它们在制革技术研究上发挥着主要作用。四川大学石碧院士、温州大学皮革研究所所长兰云军教授等科研专家经常带队走访企业,针对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联合进行科研攻关。2010年以来,科研院校研发的中水回用、无铬鞣技术、保毛脱毛技术、危废处理技术、光触媒除臭、铬污泥综合利用等技术都已投入到企业运用中。
三是企业负责人亲自抓,把环保作为“一把手”工程。在海宁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体会就是企业老板都是环保专家,说起环保标准、技术、指标头头是道,更有甚者老板亲自搞技术创新和环保改造,这种钻劲和拼劲让人钦佩。“现在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赶紧用手机看一下环保检测结果,看了心里就踏实了。”海宁兄弟皮革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志明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上显示的在线环保检测数据。在海宁市富升裘革有限公司车间,一台皮革传送带上方的水龙头式喷雾设备引起记者注意,这是周永根亲自研发的新型技术,这项小技术不但节水还能省电,在工厂类似这样的小型改造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浙江卡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执行董事张明发为我们展示了最新的滚涂设备和低压无气喷涂设备,特别是后者是意大利机械设备厂根据他们的需要定制改造的,能够大大减少化料浪费。为了更好地跟设备商和贸易商交流,张明发甚至自学意大利语,现在其流利的意大利语让意大利人也竖起大拇指。
四是环保治理公开透明,技术共享的氛围浓厚。在我们跟随中国环境报记者调研的过程中,所有企业家都是开诚布公,带着我们参观、拍摄制革、裘皮、制衣生产和污水处理、废气、污泥处理的每个环节。“大家知道传统的制革企业是很封闭的,他们一般不允许别人进入工厂参观,我就跟企业讲,环保跟工艺的保密没有关系,它们是共通的,这一禁忌必须打破。”海宁皮革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龚慧红介绍,为了在工作中相互促进,在环保部开展制革环保核查时,协会要求当时的9家企业每家必须出两名环保负责人,与协会邀请的环科院、环保局专家领导一起挨家检查工作,并一家一家点评,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办法,使环保工作在一个开放的大环境下开展。现在海宁的皮革企业家已经培养出了极为开放的心态,每年都要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参观考察,还经常作为专家被请到外地去介绍经验和推广技术。他们坦言:“巴不得大家都能用跟我们一样的环保技术,一样先进的设备,学得越到位越好,治理得越彻底越好,这样大家的治污成本都差不多了,竞争才公平了。”
在海宁企业之间,互相分享环保治理经验和互帮互助的氛围也十分浓厚,往往是一个技术攻关成功,就由点到面推广开来。比如节水技术攻关,由富升裘革有限公司牵头,选择西班牙技术嫁接,对转鼓进行技术改造,这个项目浙江省投入了200多万的科技经费,海宁皮革研究院和富升裘革有限公司投入了600-700多万,能节约30%的用水,近几年技术进一步优化,在海宁其它企业推广效果很好,污水排放量减少了40%,减排以后,环境资源空间也腾出来了。
五是环保治理以清洁化生产为基础,装备升级与精细管理并重。谈到环保治理的经验,海宁企业家的一个共识是“清洁化生产是基础。不推行清洁化生产,实现源头控制,解决制革污水治理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海宁市富升裘革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根表示:“环保必须先从清洁化生产做起,化学品的投放只要平衡就可以,不是越多越好,而且过程控制比末端处理重要。我们的经验一是用最少的化料让皮吸收,化料投放太多,皮吃饱了又跑到水里去,还增加了治污成本,二是污泥控制如果不做好,后面的成本很高。工厂现在管道独立、车间独立,实现精细化管理,污水完全能够实现达标排放,固废这块儿铬泥做成铬粉可以再利用,废气通过光触媒技术处理,整个过程完全能够实现了绿色生产,循环利用。”
自2010年以来,海宁市制革企业已淘汰改造落后转鼓223只,更新主要生产设备141台套,更新新型超载转鼓60只,超载转鼓与传统转鼓相比,单位产品节水20%,降低染料及助剂消耗10%。羊皮生产企业引进机器自动喷淋包灰浆和机器推毛代替传统的手工包灰和手工推毛,包灰浆全部得到回收利用,硫化碱、石灰用量分别减少20%和10%,在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工人作业环境的同时,用工数量减少近20%。将自动调温供水系统运用到准备、鞣制、染色等主要耗水工序,通过精确计量用水,杜绝了粗放式用水行为。装备了每套1000余万元的电脑程控自动配料系统,配套智能超载转鼓等设备,不仅化料、用水减少10-20%,用工减少20%,而且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杜绝了人为操作失误现象发生,确保了产品质量稳定,该配料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