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产业透视 > 中国消费者对国内产品质量的信任危机如何破

中国消费者对国内产品质量的信任危机如何破

在中国生产消费品的违法成本较低,这也是很多假冒伪劣产品企业敢于铤而走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是中国消费存在的诸多质量问题,导致中国消费者对国内产品质量的信任危机。

  中外市场消费品的价格的差异、内外销制造标准的差异、税收的差异、服务的差异等都是微观上的现象。从宏观上来看,与欧美市场进行比较,主要还是成熟的商业市场和发展中的商业市场的区别。消费者的想法很简单,哪里的东西好,哪里的东西价廉物美就往哪里去。

  内外销产品制造标准差异的这一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消费者的心病。金钟伯乐贸易有限公司(下称“金钟伯乐”)创始人袁俊告诉记者,中国的食品标准跟国外不一样,比如防腐剂,还有决明子、番茄叶这些具有腹泻作用的成分,在中国的食品里是允许添加的,但在国外是禁止添加的。

  由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公布的“保健食品消费者认知度问卷调查报告”显示,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总体评价“不太满意”;而40.98%消费者则偏爱国外保健食品。相比之下,国内保健食品认可度偏低。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表示,中国将加快国内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出口标准并轨。中国质检系统将围绕消费品质量提升,突出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手机、儿童纸尿裤、儿童玩具、婴幼儿童服装、厨具、床上用品、家具等民众普遍关心的十种消费品,运用各种质检手段,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工程,促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倒逼企业技术进步。

  “关键是要做品牌还是要做生意。” 好孩子集团市场部总监郑发正告诉记者,如果做品牌,需要在研发、技术、专利、人才以及终端的渠道建设、营销、用户关系等各方面进行一整套的维护。中国的很多企业可能只做了其中一环,大部分企业都还没成体系,“所以很多公司,你不会觉得这是一家品牌公司,而只是卖某类产品的公司。”

  郑发正表示,品牌就是最大的供给侧。品牌做好了,你所有的东西都能改变。你有技术,有专利,有人才,有研发投入,你就永远可能胜利,全球任何公司都是这个逻辑。

  吴凡认为,传统的生产模式导致中国企业负担较大,流通环节费用也非常高,相对来说它面对的竞争环境也比较复杂。中国是发展中的商业市场,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包括监控在内……这些条件如果上去的话,凭中国的制造能力和潜力,质量是不会差的。袁俊还告诉记者,据他对酵素行业的了解,一些商家为了谋取暴利,把从国外进口的酵素在国内进行分装,往往把一瓶原装的酵素兑成10瓶或者20瓶。

  “中国消费品行业的乱象确实存在。”金钟伯乐创始人邵诗琳告诉记者,比如现在很多化妆品是在广东那边做的,广东的代工厂同时给很多品牌贴牌,包括各种高大上的牌子,中国香港的、法国的牌子等都有,但用的都是一样的配方。一般来说,正规企业要有各种证件,产品万一出了什么问题,都要追究法人责任,反而是“三无产品”容易逃过,查起来也比较麻烦。有些“三无产品”企业搞到一定规模还要搞“三无产品”,就是这个原因。

  邵诗琳告诉记者,像鼻炎喷雾剂一类的产品,很多人觉得日本产品在治疗过敏性鼻炎上比国内的好。其实,在产品包装上用日文写着有激素的,但由于大部分中国人看不懂日文,就觉得国外的药就比我们的好,哪怕是激素也觉得比国内的要安全。实际上,在日本也就是个在便利店出售的商品,效果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神奇。

  上海沃丰服装辅料厂为ZARA、H&M、美特斯·邦威等一些国内外知名快时尚品牌提供服装辅料。该厂总经理周成杰也表示,很多时候消费者还是愿意选择H&M、ZARA的东西,其实这些国外品牌给他们的指标要求,比如色牢度、甲醛等各方面,跟国内一些快消时尚品牌都差不多。“每一批货在我们这边出货前,都需要送到第三方去做检测,合格后我们才能出货。第三方检测结果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作不了假,而且也没必要作假,因为我们的产品品质能达到这个要求。”

  除了质量,国外品牌吸引中国消费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创新性。吴凡认为,ZARA、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能在中国做好,也主要是其在生产经营模式上战胜了很多传统企业。“它们从设计、生产到上市,这中间的时间掐得非常紧,它们对市场的整体反应要比我们快,反应的周期也比我们短。”

  分析各种原因,一是像ZARA有600多名设计师,在全球各种时尚秀上去收集信息,他们的时尚嗅觉都会更快。二是其具备的垂直供应链系统,自己能够迅速掌控生产、下单,有比较好的战略合作工厂,从而能进行一个精密的生产控制,实现从质量到生产周期的把控。它们可以根据市场的反应迅速调整生产,减少很多无效库存,即牢牢把握零售这个源头,倒推生产开发。

  相较而言,国内的很多中高端服装品牌基本上依赖于工厂OEM或ODM(注:均为代工模式)的加工系统,品牌商无法控制生产流水线,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采购关系。“我们的订单如果不到2000件就没办法下单。”吴凡告诉记者,中国传统的企业都是先生产再推到市场。比如他们做男装,在8月份就开始对下一年的产品投料,三四个月以后再上市。但现在的人消费观念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碎片化,三四个月以后,很可能整个市场的消费观念、审美趋势完全转变了,生产出的东西可能还没上市就已经是存货了。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