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常有以他人为中心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束缚下,自己的欲求及愿望消失,被绑到动弹不得。如果能从“他人中心”的意识解放,你所抱持的恐惧也会跟着消失,将原本所拥有力量引导出来,依照自己的意愿行动,从而得到自由及满足感。
别再猜心了,一味地推测才会害怕
某位女性找我商量这件事——
“上司交给我的工作量,不管怎么想,都不是我一个人处理得完的。”
“你有告诉上司,这个工作量你一个人处理不完吗?”
“没有,上司就是一副没得商量的高压态度,我很害怕,觉得那不是可以提出来说的气氛。”说着这番话时的她的态度和表情,确实有点胆怯。
“既然说不出口,那么那些工作怎么办?”
“没办法,只好拼命做。可是,现在已经面临极限了……”抒发了一阵子心情之后,她开始推测起上司的想法:“冷静想想,上司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工作量有多大。”“为什么上司明知工作量太大,还要交付给我做呢?”
就这样,她以“为什么”起了个头,开始了推测和分析。这是以他人为中心者的典型思考模式。“上司为什么不是把工作交给其他同事,而是交给我呢?他有什么目的吗?还是有什么内情呢?说不定,他是希望藉此逼我辞职吧!”
当然,不管再怎么推测上司、分析上司,仍然改变不了上司的决定。相反地,这些推测和猜疑,只会扩大自己的“恐惧”而已。
扩大的猜疑形成了一道障壁
以前述的例子来说,假设上司真的怀有恶意怎么办?如果真的有什么内情,又该如何是好?如果上司真的想逼自己辞职,又该怎么解决呢?愈是这样猜忌对方、分析对方,上司愈会变成一道令人恐惧的巨大障壁,挡在自己面前。也因为实在太过巨大,她一定会感到无法面对,内心充满无力感与绝望感吧。
不过,这些当然都是她“擅自推测”而造成的恐惧。擅自推测、猜忌对方内心想法的分析,几乎都是“不需要、派不上用场”的。想想看,你想找出的是“为什么”的答案,可是我们连自己的内心都不能完全了解,更别说要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当问题再进一步踏入潜在意识的领域之后,那些从显著意识中认知的线索,更是完全没有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自己的“显著意识”和“潜在意识”之间的落差就是这么大。愈是以他人为中心思考的人,愈是无法察觉自己真正的心情,这落差自然就愈来愈扩大了。
遵从与否,自己决定
如果你在人生中设定的是“必须遵从”的指令,那么不管对方说什么,一切在你耳中“听来都会是”命令和指示。比方说,你的上司问你:“有时间做这个吗?”你应该会不由自主地回答“有”。
在另一个场景中,上司大声地对你这么说:“咦?为什么这东西会在这里?”这时你应该觉得自己被追究,被斥责了。如果那东西是你忘了收好的,你或许还会感觉自己就像是“做了坏事被逮到的坏人”,因而责备自己。
说不定,上司根本没那个意思,只是不小心声音大了点而已。但从你耳中听来,那或许就像是在说:“为什么连这种小事都做不好,真是没用的家伙。”若你一直带着这样的耳朵听上司说话,上司一定会变得愈来愈**吧。
如果你有“不想做,可是非做不可”的想法,尽管表面因为恐惧而默默遵从对方的指示,内心或许还是会反驳,会抵抗,也会生气吧。比方说,你的上司告诉你:“如果不知道做法,可以看这本书学喔。”说着,他交给你一本专业书籍。然而他这番话在你耳中听起来却成了:“不钻研专业书籍学习是不行的。”或是,“你怎么还搞不懂啊,真是个学习能力迟钝的家伙!”
你可能会因此认为上司瞧不起自己,说话挖苦人。说不定还会为这件事气得流眼泪。想要从这种恐惧之中解脱,做法就是舍弃“非遵从不可”的想法,取回“内心的自由”。如此一来,你应该就能获得“自由”。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