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印发了《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14项具体的发展目标,并明确9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26项重大工程项目。
商务部综合司相关负责人在解读《规划》时指出,“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商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加坚实。但商务发展也面临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存在流通效率低、成本高、外贸转型升级难度加大、利用外资竞争加剧等障碍。
在7月5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指出,《规划》的新亮点包括发展新理念贯穿其中、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商务发展目标、着眼于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提出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政策等。
货物贸易不设量化指标
对“十三五”商务领域发展,《规划》提出了14项具体指标,其中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3.8万亿元、网上零售额达9.6万亿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比达到27%等多个指标,都是“十三五”新设立的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14项指标中关于货物贸易并没有设定具体定量目标,只是要求出口增速高于世界贸易增长水平,进口规模扩大。
商务部综合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困难和风险明显增大,国际市场需求仍持续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内要素成本居高不下,传统优势弱化,结构调整难以一蹴而就,不确定因素增多。因此,货物贸易没有设量化指标。
从“十二五”的完成情况来看,2015年实现货物贸易39586.4亿美元,低于48000亿美元的预期值,最终5.9%的年均增速也低于预期的10%增速。
实际上,今年商务部就没有设定外贸的具体指标。发改委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对记者表示,中国外贸正处在转型期间,这一过程甚至可能需要5到10年,与具体增速是多少相比,转型才是核心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在主要指标方面,除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0%低于“十二五”的13.9%外,服务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指标均比“十二五”时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其中,服务贸易设定的目标是2020年超过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0%左右,与2015年的7130亿美元相比,还有将近2900亿美元的空间。对外直接投资7200亿美元的目标,要比“十二五”时期多了2000亿美元。
上述负责人认为,“十三五”时期,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规模将继续不断扩大,金融保险、信息和计算机、研发设计、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贸易将快速发展,服务贸易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对外投资指标则突出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布局。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赵萍告诉记者,这些指标的调整,更多的是把商务“十三五”规划放在全球和全国的视角来看,而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视角。例如,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上零售额纳入内贸流通,说明把电子商务已经看作内贸改革或者说内贸商业发展模式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新兴的业态。
列26项重大工程
在具体的指标之外,《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商务发展的9个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分别为形成商务发展新机制;提升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促进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完善跨境投资布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协同开放;深化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关系和统筹对外开放和经济安全。
上述九大重点举措,每一项都包括了具体的重点工程项目,共有26项重大工程项目。
例如,商务发展新机制的重点工程项目就包括推进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贸区建设,同时研究扩大自由贸易区试点。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则提出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和促进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
完善跨境投资布局要求促进国家级经开区的创新发展。区域协同开发提出了京津冀市场一体化建设、长江经济带商务引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等重点项目。
上述综合司负责人指出,重大工程项目围绕促发展和补短板,主要强化的是对体制机制、现代流通发展、强化消费升级等6个方面目前任务的支撑,重大政策则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
此外,《规划》着眼于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实施流通升级、外贸优进优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三大新战略及相关任务举措。
对此,赵萍指出,从优进优出的角度来看,外贸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要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来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培育知名品牌。在各个行业交叉领域运用互联网思维来创造新产品新服务从而产生新品牌,给予消费者新的选择,才能刺激国外市场的新需求。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