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最新专题 > 如何解读抛储政策的大逻辑

如何解读抛储政策的大逻辑

抛储数量的不足,导致市场采购积极性大增,甚至可以用恐慌来形容,都不为过。 国内棉价快速上涨,导致国内棉纱涨价,纱的涨价导致进口纱增加,进口纱价格坚挺,又带动了外棉价格大涨。 这个演变的过程,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但决定性的因素是拍储政策。

  年初的时候,市场对于国家的抛储政策过于悲观的解读,市场的行情一跌再跌,我们看到了年初到了9500,甚至有人认为会到8000,ICE到40美分。当时市场上认为,不仅抛储巨大的数量会对市场形成严重的冲击和打压,同时对于我们中国纺织的消费也看的非常悲观。用棉量越说越小,导致了市场整体悲观的气氛一边倒。而后来我们看到整个国际市场并没有呈现相同的下跌幅度。 我们的消费实际上并不是在下降而是在上升。 尤其是后期低价棉出现后,我们的价格真正和国际接轨,我们的企业甚至迎来了一个久违的高利润,棉纱利润都在1000元以上。

  到了今天我们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说我们棉花价格是一天一个价地上涨,棉花消费还能延续增长吗?由于抛储时间上的推迟,然后又看到了抛储数量和进度,远远没有像当初承诺的那样,满足市场的需求或期望。 比如说如果每天三万吨的抛储量成交率达到百分之七十,抛储量就会增加。结果是三万吨常常达不到,天天100%成交,更不用说增量了。从开始对政策的解读,到抛储演绎的过程,就是期现货走过的过程。 至今,我们仍然是在围绕着抛储政策的解读,实施,期待,来交易的。 其它都是浮云。

  可能市场上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诸如资金推动,技术图形,印度棉价涨价,美国农业部报告,等等。 都对, 但核心逻辑还是抛储。 换言之,如果抛储如政策所言,每天保证3万吨,不够就抛5万吨,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期现市场交易过程会有何不同吗? 答案是100%的确定。

  其结果是什么?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同时也是双刃剑,国内纱厂遭遇重创,消费下降,进口纱增量,接下来大大刺激世界各国棉花生产的积极性。去库存变得艰辛,漫长。不要以为储备棉库存,对于财政是一件无关大碍的事情,稍有一点经济常识,就可以计算出,由此每年产生的费用,质量变异,也是数以百亿级别的浪费,且无人收益。 2012前,棉花消费占全球纺织纤维的50%以上,到目前的仅仅约27%左右。棉花消费大幅下降的起因就是12年的高棉价,导致各种人造纤维大举代替了棉花。棉花的好日子,已经不多了。这一轮棉花大涨,下游反映很慢,人造纤维价格不跟,都会给价格高启的棉花未来的消费,埋下隐患。

  尽管看上去,日抛储量不足,但我们五六两个月还是抛出了一百万吨。实际上一百万吨,加上进口,加上今年的现货,对于两个月消费来说还是够用,甚至富裕的。但为什么又产生了如此的恐慌?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希望增加库存,应对接下来不确定的供应。二是有很多国储棉花是被贸易商拍去了。在统计上,可能百分之四十的比例,除去一部分是替纺织厂代拍的,棉商买了棉花以后会套保,形成了自己的库存。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