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财经专题 > 全球利率下行之谜:重申零利率是长期趋势

全球利率下行之谜:重申零利率是长期趋势

在经济潜在增速下行期内,政府加杠杆托底,央行大幅度宽松,这两者进一步推动利率下行。地产周期结束,经济通缩,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开始去杠杆,为了改善通缩预期和防止经济急速下跌,政府部门都会加杠杆。

  我们曾在2014年率先提出“零利率是长期趋势”的观点,为何利率长期下行?本篇报告将在原有基础上,从危机和通缩角度,再度重申我国利率下行或是趋势。

  1)从人口与地产角度看利率走势

  人口红利消失,房地产出现拐点,利率长期下行。从中期来看,房地产是年轻型消费品,随着一国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口占比上升,年轻人占比下降,房地产消费就会逐渐遭遇拐点。这意味着,此前支撑经济的房地产产业链上企业的盈利和投资都会下滑,进而影响一国经济增速,推动利率长期降低。日本于1990年左右人口老龄化加速,对应2000年后步入零利率,而美国和欧洲均在2008-2010年左右遭遇人口红利拐点,对应美欧利率也降至零。

  劳动力禀赋减少,长期潜在增速下行,利率趋降。从长期来看,人口红利消失意味着劳动力禀赋的流失,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会降低企业长期的投资回报率,潜在经济增速下滑,带动长期零利率。

  2)从信贷和通缩角度看利率走势

  持续通缩是美欧日实施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重要原因。在次贷危机前的2005年,美国PCE同比达到2.5%,欧元区调和CPI同比为2-2.5%,我国CPI同比也在1.9-2%左右。但到了2015年,美国PCE同比跌至0.3%,日本CPI仅0.2%,欧元区CPI在正负间游走,我国CPI同比也曾降至1.5%以内。发生危机后,全球陷入通缩局面,尽管央行使出各种宽松工具,但对实体信贷效果甚微,流动性陷阱下,通缩越陷越深,利率也一降再降。

  全球通缩的背后是发达国家的需求不足,反映为企业投资低迷、居民消费不足。在地产繁荣破灭后,面对高债务率和低资本回报率,企业和居民进入了去杠杆过程;同时银行风险偏好降低,对企业信贷大幅下滑,整个信贷体系萎缩,货币流通速度明显下降。美国、日本和欧洲都在地产周期遭遇拐点后遇到了通缩。

  通缩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持续通缩。一旦陷入通缩局面,如果不能改变企业和居民的预期,并促使银行再度开始放贷,通缩可能自我加强。但是欧洲和日本的例子,似乎说明流动性陷阱正在深化,无论央行放再多的水,都难以提振实体需求,通缩持续,同时容易吹起金融资产泡沫,体现为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甚至也为负。

  3)从杠杆角度看利率走势

  政府加杠杆配合央行大幅度宽松,进一步推动利率下行。地产周期结束和通缩背景下,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开始去杠杆,为了改善通缩预期和防止经济急速下跌,政府部门都会加杠杆。例如日本私人部门从1990年开始去杠杆,对应政府部门迅速加杠杆,2015年末,日本政府部门杠杆率已达GDP的220%。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内需、扩张信贷,并缓解政府加杠杆的负债压力,央行往往选择大幅宽松。我们看到美国、日本国债收益率均与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明显负相关。

  4)我国现状:经济趋下行,长期或通缩,利率待新低

  我国人口红利拐点已过,经济趋于下行。我国人口抚养比近年也开始回升,预示地产黄金时期已过。16年2季度经济高开低走,三大需求均走弱,制造业和民间投资首次负增长。当前地产需求也逐步见顶回落,意味着后续地产投资难有起色,基建投资是托底经济主力、但独木难支,未来经济下行压力仍大。

  短期通胀到后期,长期利率仍有空间。洪水冲击菜价上涨,但猪价回落,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没有需求支撑,价格上行有限,短期通胀或已步入尾声。从长期看,和美日欧类似,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地产黄金时期已过,经济潜在增速下台阶;而反映私人部门意愿的民间投资增速连创新低,对应M1高企,意味着私人部门终将去杠杆,长期通缩风险大于通胀。如果未来货币继续宽松,资金加速脱实向虚,长期内,我国利率仍有下行空间,新低值得期待。

  全球通缩的背后是发达国家的需求不足,反映为企业投资低迷、居民消费不足。在地产繁荣破灭后,面对高债务率和低资本回报率,企业和居民进入了去杠杆过程;同时银行风险偏好降低,对企业信贷大幅下滑,整个信贷体系萎缩,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美国、日本和欧洲都在地产周期遭遇拐点后遇到了通缩。

  通缩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持续通缩。一旦陷入通缩局面,如果不能改变企业和居民的预期,并促使银行再度开始放贷,那么通缩可能自我加强。比如欧洲和日本的例子,说明流动性陷阱正在深化,无论央行放再多的水,都难以提振实体需求,通缩持续,同时容易吹起金融资产泡沫,体现为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甚至为负。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