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产业集群 > 太康现象 理念创新促进传统产业集群集聚转型升级

太康现象 理念创新促进传统产业集群集聚转型升级

传统农业区如何走出“一亩三分地”的窠臼?如何松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掣肘?豫东太康县的解套与蝶变或许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传统农业区如何走出“一亩三分地”的窠臼?如何松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掣肘?如何华丽转身走上工业化之路?豫东太康县的解套与蝶变或许会给我们诸多启示。日前,媒体记者到访太康,共同剖析和探讨外商扎堆抱团、集群集聚的“太康现象”。

  2009年10月开始基础设施建设的太康县产业集聚区,在最初的规划上,就确定了以纺织服装、通用设备(以锅炉为主)制造为主导产业的思想,定位于“先进产业集中区、经济发展核心增长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先导区”之内涵, 发力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理念。中共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在接受采访时如数家珍:“经过6年的努力,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3.2平方公里,批准入驻项目98个,总投资40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5个,投产项目71个。”太康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明朗说:“太康县产业集聚区先后获得工信部全国锅炉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县、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河南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河南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等荣誉。”

  仅仅五六年时间,原本工业短板的太康县化蛹成蝶,摘取了“全国最大的差异化纱线生产线、全国最大的差异化弹力面料生产线、全国最大的裤装集群、全国最大的双A级锅炉制造基地”等多个行业单项桂冠,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散到聚的升华。

  记者在万利源棉业了解到,企业引进德国、意大利自动络筒机、倍捻机、气流纺设备,采用精梳紧密赛络纺工艺,主要产品为4OS-12OS精梳纱。根据需要可以纺出200支以上细纱,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端纱生产企业。

  太康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明朗向紫荆网介绍:“在集聚区,纺纱只是完成了产业化链条的第一步,万利源的高端纱运到马路对面的鸿文纺织很快就能变成布,纺织印染以及服装等下游企业的产品承接让太康棉纺业得到了很好的价值提升。”

  下游企业在集聚区的相继落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产业链,纪梵希、迪奥等国际女装品牌的布料供应商是鸿文纺织,天顺纺织成为日本优衣库公司订单生产基地,润泰服饰与美国ZAK公司合作,海盟织造成为水星家纺的供应商……

  纺织产业的集成效应让太康释放出了影响力,闽商、苏商、粤商、台商扎堆抱团,纷纷进驻太康县产业集聚区;裤尚、利佳、宏泰、华文、合益、常盛等共同打造了投资100亿元的鸿闽纺织产业集群,形成了“研发-纺纱-织布-染整-面料-服装-市场-物流”完整产业链,集群集聚成为了“太康现象”的工业景观。

  李明朗兴奋地说:“集聚区已入驻亿元以上纺织企业43家,投产及在建纺纱规模150万锭,喷气、喷水织布机5500台,服装年加工能力2.1亿件。得益于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进步,纺纱万锭用工人数由‘十一五’末的百人以上,到如今的20人以下,效率提高5倍以上。”

  2015年,太康县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82.5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72.2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利税47.2亿元,同比增长38%;工业用电量4.15亿度,同比增长26%;万元产值能耗0.0295吨标准煤,同比减少4‰;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3.5亿元,同比增长38%;从业人员3.8万人,同比增长12%。

  2016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8.09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利税17.7亿元,同比增加26%;从业人员4.2万人,同比增长18%。

  6月25日,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发展工作推进会在太康召开,河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陶明伦在考察了四通锅炉、雷烁光电、昊晟纺织、盛鸿纺织、万利源棉业等企业后,对太康县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和赞赏。陶明伦说:“太康县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实践创出了新路,为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了动力、提供了支撑。”

  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赋予了太康样本效应,对此,中共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依然深感重任在肩,他为太康150万民众、为这片工作了8年的热土,谋划着更广阔的愿景。王国玺说:“中国差异化面料基地、中国女裤之都和国际纺织城落地太康,不仅是县委、县政府的愿望,更是全县百姓之福祉,因此,所有干部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