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服饰文化 > 从古至今,从服饰变化看人物心理变化

从古至今,从服饰变化看人物心理变化

前不久,人们纷纷议论几位商界名人的穿着,好像是发现了这些“大咖”的心态改变,并由此推断行业趋势。有人大加评论,有人提出质疑,从服饰看人靠谱吗?

  先看看这些人的揣测轨道和依据,某集团董事长在中国企业家年会上,一改以前的深色正装打扮,身着天蓝色休闲西装上衣和白裤子,不扎领带,且表态要向互联网大佬们学习。人们据此推断,他要从硬件产品制造商,转型成既能为智能互联网提供硬件产品,同时还能提供相应的应用服务的企业家。看起来,他想跟上电商形势,改变原有的传统企业家形象。还有的互联网企业大咖,黑色西装上衣敞开着,同时不扎领带,被解读为既对现有规则表示尊重,又宣告自己渴望自由。如此云云,说多了有的对,有的不对。

  实际上,这种解读方式本身并不新奇,而是自古就有。《荀子·子道篇》中记述这样一件事:“子路盛服以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由!"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的意思是说:你衣服太华丽,又满脸得意的神色,天下还有谁肯向你提意见呢?于是子路赶紧去换了一身合适的衣服回来,人也显得谦和了。当然,这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既不要太显富,也不要太简陋。

  道家关注内心的修养,认为衣装破旧没有关系。《庄子·山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庄子穿着一件粗布衣,而且打着补丁,鞋子上面的系袢没有了,用一根麻绳系着,就这样去见魏王。魏王说:“何先生之惫邪?”即问庄子为什么这样困苦疲惫啊?庄子反驳道:“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敝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意为这样一身装束只说明贫穷,并不是精神困顿萎靡。可是我们今日看来,虽然庄子不以为然,但魏王还是以常人的视角去解读的。

  正因为服饰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显露一种身份和心态,因而民间俚语中有:“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话是拦路虎,衣是瘆人毛”。其社会基础造就了“衣帽取人”。谁都在批判这种态度,但谁又都不愿放弃这种塑造形象的手段。故而就有了果戈理笔下的《钦差大臣》、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安徒生更是在服饰上加以延伸,由于给公主铺的七床鸭绒被,仍让公主觉得硌得慌,一夜没睡好,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真公主,那态度未免太审慎了。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外国记者看中国领导人穿西装还是中山装,即以此来推断是继续走开放之路呢,还是再退回来?曾被喻为“政治晴雨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8年,国民党大选,蒋介石希望孙科当选副总统,未想到是李宗仁胜出。李宗仁却不知趣,他问蒋介石就职仪式上穿什么衣服,蒋介石说军装。结果是,李宗仁一身戎装前来,发现蒋介石穿着长袍马褂。场景照片显示,蒋介石俨然长者,李宗仁却成了马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有一个日本受降仪式,裕仁天皇身穿燕尾服正装,显然谦卑,而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却穿着美军衬衫,敞开领口,表示出对战败者的蔑视,根本没拿日本当回事儿。美国记者拍摄的照片被作为《生活》杂志封面,传到日本时,日本人为之泪垂。

  回到生活中,如果某女士一贯套裙高跟鞋,突然换成运动服、旅游鞋,并把头发剪短,那不是下定决心要运动减肥,就是要去找“小三儿”玩儿命。某男士疲于奔命,难免胡子拉碴、衣冠不整,不是买卖砸了,就是情场失意……

  服饰形象可以解读,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因为有些是自然流露,也有些是刻意改装,既牵涉服饰社会学,也连接着服饰心理学,这正说明文化的复杂性。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