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棉花生产成本还在不断上升。据统计,单位皮棉生产成本从2001年的7.20元/公斤增长到2013年的17.2元/公斤,年均增长7.53%。我国棉花生产成本高昂,棉花轧花及流通成本也很高,按2013年平均皮棉生产成本与原棉全成本对比,差值3798元/吨,即从皮棉生产成本到进纺织厂的原棉全成本要扩大1/3,而美国和澳大利亚由于棉花品质好、清洁化,仅有轧花加工费用,成本不及我国的20%。
中棉所研究员李亚兵说,棉花是劳动密集型的大田经济作物,种植管理环节多、劳动强度高、用工投入占生产总成本的50%以上。雪上加霜的是,纺织厂采购热情明显下降。企业都在观望,不敢涉险高价收购,纷纷表示走一步看一步。
这些天,各地陆续传来新棉花开秤消息。最为引起市场关注的是新疆细绒棉和长绒棉,截至目前,南疆地区籽棉开秤价格在6.5元/公斤。“价格降了不少,8月中旬价格还是7元/公斤左右。”棉农反映,随着籽棉上市增多,价格还在一路下滑。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产棉区形势也不乐观,业界担心今年“卖棉难”。
今年棉花的产量、价格、质量很多指标让整个市场措手不及。而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公布的“2016年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显示,由于国际棉价远低于国产价,棉纱线进口增长迅速,2010—2015年6年合计净进口734.5万吨,比前6年合计净增527万吨,增长254%。
棉花和棉纺织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如果大量依赖进口必然会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日前,在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召集的棉花轻简化化学调控技术培训会上,中棉所研究员毛树春等专家表示,我国应加强监测预警,提升科技话语权、决策参与权;以“中高端品质”引领棉花产业发展,用轻简化机械化组织化引领现代植棉业发展。
我国棉花种植面积7000万亩左右,总产650万吨左右,棉纺企业对棉花的年均需求量约1000万吨,看似需求大于产量,但“2016年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棉花减产9.3%—20.9%,净减57.4—141.9万吨,减产主要是种植面积的减少。此外,我国原棉库存高,按每年去库存200万吨设计,至少需4年才能回归到正常库存水平。
同时,国产棉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进口棉挤占。2015年,我国从棉花产能、植棉意向、纺织用棉“三量齐增”到“三量齐减”,再到国产高等级棉短缺与低等级棉过剩“一缺一剩”,走势令人担忧。毛树春说,这导致了“成本高农民不愿种棉、价格高纺织企业用不起棉、品质差纺织企业不愿用棉”的产业困境。加之国内外棉价“倒挂”现象普遍,大量进口直接冲击国内棉花生产、棉农增收和棉纺织业发展。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