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正式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进入倒计时,新货币篮子将于10月1日正式生效。十个月的缓冲期内,央行对内为人民币的正式纳入做了一些准备,在国际上则在今年G20下积极推动增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世界银行成功发行SDR计价债券,以人民币计价、清算,期限三年,票面利率为0.49%,发行规模5亿SDR,获得2.5倍超额认购。
9月28日,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央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人民币正式“入篮”,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金融之WTO”。历经艰辛奋斗,成就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党央央、国务院高瞩远瞩、审时度势,也是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多个部门密切合作的成果。
姚余栋表示,人民币在“入篮”后,必会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接受的国际货币,为全球经济补充流动性。随着人民币加入SDR的时间越久,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属性越强。他预估,等待国际市场适应后,人民币就会跟其他国际货币一样,成为占优货币,具备长期升值基础。近期一个占优货币脱离基本面数据不断升值的典型例证是日元。
当然,中国要确保在IMF五年后的下一次SDR审查时,顺利通过这次“小考”,人民币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使用更为广泛的国际货币。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和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将出现结构分化,新兴市场经济体获得的国际流动性全面趋紧,可能导致新兴经济体出现类似2009年的“美元荒”,甚至导致部分国家出现剧烈的金融动荡。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是应对全球流动性紧缩、克服“主权货币冲突”的发展方向之一。人民币已经具备补充全球流动性的潜力。
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在越南、老挝的人民币使用开始起步。先是允许跨境人民币结算,这个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真正发展还是在2008年,把它作为对抗危机的一个手段,同时为我国企业日益扩大的贸易、投资规模提供本币结算的便利。我2009年到央行,也算是整个过程的见证者之一。推出跨境试点本身也是不容易的事情,此前长期用的是美元结算,要做大量的系统改进。这个清算系统获得包括外管局、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多个部门的帮助。
我们当时没有想到过要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大目标和清晰的路线图,只是想提高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只做跨境贸易。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56万亿美元,我们觉得跨境人民币结算能做到每年贸易额的1%就不错了。随后的发展超出了预期,跨境人民币结算获得爆发性增长,在本外币跨境收支中的占比从2009年起步时的不到1%到2015年的28.7%,大大超出我们预计的10%。
贸易结算实则帮助企业降低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当时只是跨境结算小目标,没想到出现爆炸性增长。而人民币的跨境贸易使用是核心,是推动整个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接下来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跨境使用、扩大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跨境货币互换、逐渐放开债券市场等方面都在持续地推进。人民币也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是逐渐从贸易走向资本账户,这是个有趣的过程。2009年时原本我预估,中国在2019年才能正式被纳入SDR。
我们做的研究显示,全球的流动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国际货币不足。在国际货币不足的情况下,占优货币都升值。为什么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就是在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由于良币对劣币升值,于是良币被储藏了,表现在良币被驱逐,实际上是良币被收藏了。以日元为例,日本经济停滞,安倍经济学基本失败,照样挡不住日元很强劲的升值趋势。在全球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占优货币,长期看是与实体经济脱离,会升值的。日本也是如此。
扩大人民币的弹性是长期改革的方向。但是占优货币升值,人民币长期具有升值的可能性,随着加入SDR的时间越久,我们国际货币属性越强。在国际市场适应以后,(人民币)就会跟日元一样升值。人民币加入SDR之后,会对冲经济将来下行的风险。将来中国会面临老龄化,而且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没有现在这么高了。如果货币不是国际货币,且该国经济增长速度偏低,货币是贬值的,比如巴西、俄罗斯等国家。
如果货币是国际货币,就恰恰相反,就是升值的,与实际经济脱离。所以人民币中长期是有升值空间的,现在日本就是这样。所以加入SDR,会对冲未来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老龄化挑战。中国经济经历了中高速增长、中速增长,几十年以后可能是中低速的增长,它有老龄化的影响,到那个时候,只要人民币是国际货币,人民币就是稳定且升值的。
人民币币值稳定而且升值,到国外的购买力不受打击。WTO的红利我们已经吃了十几年了,加入SDR的红利我们要吃一辈子,吃到子孙后代。全球约两百个国家,真正需要国际货币最多也就是40种。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之前四个都是历史传承,唯有人民币是代表新兴市场国家进入的。假设印度崛起,我估计将来SDR篮子不会超过8种货币。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