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据银监会统计,到今年6月,商业银行不良率已经连续15个季度反弹,由0.94%上升至1.75%,关注类贷款也连续攀升至4.03%。两者相加,银行的风险贷款占比达到5.8%,风险贷款额为4.76万亿元。从目前看,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短期内我国经济回稳复苏的难度较大,因此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中实际蕴含的不良资产总额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上升态势。
目前市场上对银行业不良率的估算分歧很大。我认为,“不良+关注类贷款”应是近期比较可靠的潜在不良资产状况指标。另外,除了银行信贷以外,还需要考虑其他不良资产情况,包括影子银行(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的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以及配置于企业债券领域的资产状况。无论用什么方法估算银行的不良率水平,近年来不良率攀升是不争的事实,而且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尚未全面暴露。
从不良资产集中的情况来看,除了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以外,不良资产将更多地表现出区域性和特殊客户积聚性特征。在转型缓慢的老工业区(如东北三省)和过去几年依靠能源资源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在经济下行期遭遇较大困难的地区,都可能出现集中的信贷风险暴露。近几年在监管部门的督促下,各银行都加大了支持小微企业的力度。
根据央行的统计,2016年6月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31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上季末高1个百分点,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4.6个和8.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0.7%,比去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新增1.48万亿元,同比多增4954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新增款的36.3%,比去年同期水平高11个百分点。受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小微企业所特有的相对高风险特征开始逐渐显现。从部分上市银行披露数据看,小微企业不良率已明显高于其他贷款平均水平。
未来一两年银行不良资产的态势可以分为存量和增量两个部分考虑。从存量上看,由于风险尚未充分暴露,特别是经济增速放缓对小微企业的影响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尚未结束,加之一些传统优势产业面临进一步整合,未来一两年可能出现“捂不住”的情况,带来不良率继续攀升;从增量上看,由于近年来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大大增强,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增不良资产的增速得到了有效控制。
债转股只是不良资产处置的一种技术手段,需要通过参与治理、并购重组和追加投资等综合化的处置方式组合,才能使这些转股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总结长城资产过去的债转股案例,较成功的债转股项目,多是以时间换空间,让短期负债成本高企、遇到暂时性困难,但长期发展前景仍存、行业发展优势明朗的“假死”企业,通过债权转股权、优质资产置换等方法渡过难关。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