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鞋都40年:从小作坊到信息化工厂
三台制鞋业始于1976年,一直被誉为“北方鞋都”。发展至今,全镇共有制鞋企业700多家,从业人员8.5万人,年产鞋近2亿双,销售收入40多亿元。
“我们算是这里做鞋业生意的第二代。”当地最大的制鞋设备商津新鞋机,其老板王辉向我们介绍。据悉,早年三台鞋企普遍是农民转业搭小作坊起家,但在2003年接触流水线作业后,三台鞋业的机械化程度开始逐步上升。
流水线的普及带动了产品结构的转变。早年这里既有棉鞋、雪地靴,也有皮鞋和四季鞋。但随着北方气候的变化,三台的主要制鞋产品渐渐变成旅游鞋、运动鞋,并在2008年后定型。
“到如今,三台的鞋产业链逐渐完整,整厂设备将会是我们的后发优势。”王辉称:“我敢说,三台鞋企老板‘机器换人’的意识是全国最强的!”而据观察,这里的劳工相对其他制鞋产区而言更为年轻,对先进的机器接受度更高,这将成为三台制鞋业未来的潜力点。
这样的情况在2016首届中国(三台)制鞋产业博览会举行后更为明显。从展会上购置了一台激光切割机的鞋企和谐西子王,就要求供应商为其把设备的数据与整厂打通。“未来我们生产到销售的大数据一定要打通,让鞋厂实现信息化。”其老板肖福三说道。
占据一线商圈:上下游通力协作快速反应
但真正让三台制鞋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是其优越的地理商圈位置。安新县三台镇位于京、津、石三角地带,强有力地覆盖了北方市场。交通物流成本都低,能快速得到市场的反馈。
凭借此优势,三台制鞋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快速反应的生产销售模式。“这里的老板都很吃苦耐劳,亲入一线进行沟通。”康佳琪鞋业的老板王小芬说。三台鞋企对市场有着惊人的敏锐嗅觉,通常一款鞋底3到4天就能加工完成。“今天出样鞋,明天就上市。”来自亿兆鞋业的赵宝玲称。
“产品必须不断跟随市场的需求而改变,有时候开发工作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不一定匹配市场。”拥有着河北省著名商标的十只狼鞋业老板梁振江感慨:“我们的版师既要对接生产,又要面向市场。”
同时,上下游的通力协作也是快速反应得以实现的基础。新华鞋材是当地最大的鞋材企业,其老板王伟也是安新县制鞋行业协会的秘书长。他说道:“设备商、鞋材商与鞋厂配合,一起创业,现在已经有了默契的合作。”
比如津新鞋机,他们一面对设备进行考察,引进货真价实的先进机器;一面又要实地走入鞋厂,熟悉生产环节。甚至他们会控制新旧机器之间的比例,不去引入超前产区太多的设备。而如新华鞋材,他们早在05年就引进先进的电脑系统进行材料与客户管理,目前已经更新到第10个版本,通过信息化流程,管理着上万种品类的产品和按等级分类的客户信息。
“针对市场需求的特点,我们不止要扮演贸易商的角色,还往往要把材料做到性价比的极致,并需要依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提供解决方案,优化鞋材产品的处理流程。”王伟介绍,比如为客户深加工做材料贴合,大大提高了客户的依赖度。同时,他们近期还成立了新华鞋材飞织研发中心,又从源头上提高了鞋企对面料的反应速度。
{page_break}打造区域品牌:去产能提质量,摸索销售模式
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对成本的精确控制,是三台运动鞋拼市场的重要能力。他们暂时无法匹敌晋江系几大运动品牌,转而以质优价廉的产品逐渐占据内销的中层市场。
“三台鞋2012年前主要走内销,之后逐渐接触外销,这是提升产品品质的一个关键节点。”王辉在陪访茂达鞋服时评价道。在他对当地鞋企机械化意识的引导下,目前三台拥有4条流水线的鞋企不断增多。“一条线可量产5000双,全年无淡季!”但随着当地企业对品牌的意识和观念不断加强,他们逐渐开始去产能、提质量。
“打造品牌需要时间,需要投入,但这是一步必执之棋!” 安新县制鞋行业协会会长王志永提到。日前,李宁本人刚到他旗下的鞋企吉星宇进行考察。而其自主品牌U.SHOE,已成为当地鞋业追求品牌的一个缩影。目前U.SHOE产品的流水线,产量控制在2000到3000双,质量则不断提高。“我们目前仍在做零售渠道的测试,已经有些感觉了。”
十只狼鞋业则在6年前就接触电商渠道。“前两年效果还挺好的,现在就比较虚假了。我们还是看好并回归实体店。”梁振江说。而为了支撑销售渠道的开拓,当地近年规划了安新经济开发区,现已开发张村工业园、鞋材交易中心及名牌企业聚集区三大片区。
但无论何种探索,三台都需要更多地与外界接触。这就是当地几家龙头企业共同成立安新县制鞋行业协会的初衷。“三台鞋业想要复兴,就要更多地走出去,向全国各大制鞋产区学习。”王伟秘书长提到。同时,协会将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打造“白洋淀制造”品牌。
在多方的努力下,三台制鞋业正焕发着无限的生命力。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