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棉花市场动荡不定,下游棉纱市场订单不景气、成本倒挂,又临近年底,资金问题也将是企业头上的一座大山,着实难办很多。在这种行情下,不少小的纺企已经开始停产,稍大的纺企也选择性的关停了一些生产线,毕竟马上就要过年了,大家都想安安稳稳的回家过个好年。
近日,了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部分棉纺织企业,大家表现出一种无奈和重压在肩的心情,尤其临近年底,年终效应显现,企业更是茫然无措,不知将何去何从。第一,政府重拳治霾,殃及池鱼。12月22日河北石家庄某10万锭纺企负责人说,自本月上旬他们厂减了2万锭,截至12月19日政府要求他们再减2万锭,产能下降40%以应对当前污染红色预警一级响应。

由于近期河北多数地区发生重度霾污染,政府重拳出击,大厂限产20-40%,小厂散、乱、差的无条件关停,给企业财务及订单带来极大压力。12月22日保定某棉纺厂表示,目前手中尚有一份较大额订单,企业停产而无法按时完成。
第二,年底资金问题凸显,企业捉襟见肘。近期资金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1、货款难回。前期企业销售的棉纱,近期企业不断向下游厂家追讨欠款,但得到的答复大多是“再等等”。甚至有坯布厂家直接表示“没钱”,想要回货款可以,只能拿坯布或毛巾、织品抵账,一些厂家被迫同意拿回一些抵账物,但损失很大。
2、工人要求付清工资。据了解,今年下半年很多纺织厂赊欠工人工资,有的企业欠工资2-3个月无法结清。山东滨州某厂表示,目前尚欠工人一个半月工资,他们四处挪借,这两天才凑齐,但不知下个月该到哪里借钱。

3、原料无力购买。由于今年上游厂商、棉商均要求纺企现款结算,才允许提货,这难住很多纺企。由于资金短缺,企业原料捉襟见肘之下,不得已短停部分生产线维持。
总体来看,此波行情一方面由于最近环保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期货市场上,年前资金流动会较为频繁,容易对现货原料市场造成短暂混乱局面,各位纺织同仁们还当以稳妥谨慎为主。
相关链接:
中国棉花进口量同比减少42%,为尽快去库存,2017年中国将继续控制棉花进口。
对此,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表示,中国控制棉花进口可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明年3月至8月,中国将重启储备棉轮出,但高质量储备棉可能已经大量销售。随着储存期越来越长,储备棉的质量等级会是个问题,其结构也需要优化。如果高等级储备棉数量减少,那中国只能从国外寻找合适的棉花。
近期,国际棉花价格停滞不前。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认为,投资者会寻找机会减持创纪录的多头头寸。近几天,多头已经开始在年底假期到来前平仓获利,如果后期多头持续平仓,可能会引发深度回调。目前,ICE期货多头数量巨大,多头一旦撤离必将打压棉价,但应该是短期行为。
想要了解更多的资讯,敬请关注世界服装鞋帽网的报道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