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由于国内本土服饰品牌的日渐缺乏吸引力,不少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到国际洋品牌身上。这些本土公司正试图通过国际收购交易攀升到价值链上游。
据世界服装鞋帽网了解,山东如意集团计划以1.2亿美元的价格从香港YGM贸易收购英国经典风衣品牌Aquascutum。目前如意集团正在进行尽职调查,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数周之内达成最终协议。2012年,YGM以1500万英镑的价格接盘Aquascutum。
转型时尚集团
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如意集团)的前身是始建于1972年的山东济宁毛纺织厂,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品制造商之一。2014至2015年度,如意集团位居中国纺织服装行业500强第一位。
本专注服饰前端制造的如意集团在于今年早些时候斥资13亿收购了法国轻奢服饰集团SMCP。后者旗下有时装品牌Sandro、Maje和Claudie Pierlot,全球有1118家销售网点,其中906家为直营,212家为合作经营。其品牌服装属于轻奢。
不出半年时间,就传出如意集团收购 Aquascutum品牌。相对于上述法国时装品牌, Aquascutum的历史更加悠久,由发明了防水羊毛面料的英国裁缝John Emary在 1852年创立了。和同样出自英国但更知名的Burberry一样,Aquascutum的风衣最早属于军用品,但是很快便成为了时装品牌。
记者翻查香港YGM贸易公司的公告发现,早在今年10月,该就曾发布信息称已签订了一份关于出售 Aquascutum 的谅解备忘录,建议价格为1.2亿美元,最后成交价的上下浮动空间不超过500万美元,并已经向“建议买家”收取了不可退回的500万美元定金,但文件并没有透露买家的具体信息。YGM 旗下的成衣业务包括五个品牌:除了最大的品牌 Aquascutum外,还有Ashworth、J.Lindeberg、Michel René 和 Guy Laroche。其中,Aquascutum 全球共有 146个零售网点,中国大陆最多,有96个。
虽然双方目前尚未正面证实消息,记者致电如意方面也没有回复。不过一位了解情况的服饰行业资深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买家确实是如意集团。他向记者透露,此次交易的双方其实缘源颇深。在YGM在正式成为Aquascutum东家时, Renown为该品牌日本地区的特许经营商。 2010年,山东如意收购 Renown 。
“创立一个时尚高端的成衣品牌,目前短期还很难实现。”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曾表示,眼下中国服装业无论是在创新还是设计能力上与海外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换而言之,收购海外品牌成为一个“捷径”。按照计划,该公司计划成为一家纺织、时尚综合性企业。
本土企业热衷海外“寻宝”
虽然此次收购的Aquascutum已经并不能算作一个海外品牌,但不知情的消费者依旧会认为其源自英国,从营销讲故事的角度来说是个不错的切口。正如此前邱亚夫所说,大家的消费心理目前对于来自中国的高端品牌还尚未接受,“如果说是法国、意大利的品牌,人们就会认为是高端的。”
而歌力思董事、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蓝地则一语道破其中奥妙称,国际品牌在进入商场时,阻碍要少得多,位置也好。而国内品牌去和渠道谈条件的时候是比较艰难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内不少企业会跑去海外“寻宝”,而这样的情况在2016年尤甚。来自彭博社的数据,2016 年至今,中国公司在海外的收购总金额已经达到了 502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43亿美元增加了一倍以上。
就服饰及相关配件品牌而言,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的也在不少数。除了上述如意集团的并购,此前维格娜丝也宣布拟57 亿元收购韩国时装品牌 Teenie Weenie在中国的业务;歌力思则出资数亿元一口气收购了德国品牌Laurèl、美国Ed Hardy及法国品牌IRO。
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收购显然是对自身业务的一种补充,比如如意集团就是在将业务领域从纺织制造领域延伸至高端品牌服装领域。而歌力思显然是对于自身产品线的一个衍生, Laurél定位都是职业女性、Ed Hardy则是美国街头风和IRO充满了法兰西情调,通过收购歌力思也从一个单一品牌的服饰公司变身为多品牌集团。
国内企业的优势是,在收购以服装为核心的国际品牌时能将生产转移到更靠近本土、成本更低的工厂,由此提高利润率,同时还可以用品牌魅力和他们现成的美欧分销渠道来增加销售。
这些本土服饰大鳄显然是看好国内的消费力。
在复星创富时尚团队联合负责人黎娟看来,当前国内服装行业虽然增长不如过去的黄金十年,增速放缓,但整体增长的趋势不变。从市场空间来看,中产阶层的崛起、电商的便捷,使得消费群体逐步细分和精准化,平价快时尚多档次布局依然是主流,但来自欧美的轻奢品牌将会因其潮流设计、精致选料、可接受的价格、良好的品位,逐渐收获人心。
但并不是所有的海外品牌都是“宝藏”。纵观那些被收来的公司,目前的名气、业绩高低不同,有些处于上升期,有些则是明日黄花,几经易手依旧是无法再放光芒。此外,如何继续维持品牌的“荣誉”,是国内公司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同日本遇到的问题一样,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还带有一种负面形象,今天的“中国制造”也有这个问题。
更多精彩报道,请关注世界服装鞋帽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