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从4万亿美元的高峰一路回落后,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终于在3万亿美元的关口站稳。央行日前公布的官方外汇储备数据显示,5月末外储余额3.05万亿美元,当月净增加240亿美元,外储规模已连续第四个月出现回升,创2014年6月以来最长上行周期。
5月外储规模的上升主要归因于非美资产估值提升和资产价格的上涨。首先,5月美元指数下跌近2.2%,欧元、日元等非美货币相对美元升值,导致外储中非美货币折算为美元后的账面数字上升。据机构测算,这部分估值因素对当月外储回升贡献近180亿美元左右。
其次,5月多国资产价格尤其是债券价格上涨也对外储规模回升作出贡献。当月全球债市收益率普遍下降,债券类资产价格大幅上升,推动外储规模回升。上述两方面原因都是对外储回升形成正面拉动效应,除此之外,跨境资金流动延续回稳向好势头,也削弱了对外储规模的减损。
外储的连续回升,也使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企稳。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止住跌势,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也出现调整。不少中外资机构纷纷上调了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预测水平。
此外,央行近期将人民币中间价的定价机制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在弱化前一日收盘价对中间价影响的同时,加强了货币当局对汇率的调控能力,有助于预防后续因美联储加息带动美元走强,而造成人民币汇率的非理性波动。逆周期调节因子的加入,叠加外储企稳,都利于人民币汇率在年内保持相对稳定。反过来,人民币汇率的企稳,也有助于外储规模的阶段性稳定。
考虑到美联储加息、缩表导致全球美元回流等因素,我国外储规模仍将缓慢减少,这并不单单是中国会发生的情况,其他非美货币国家同样如此。但不少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的外汇形势已趋稳定,今后两三年难再现大波动,也就无需过度纠结外储规模是否足够。
逆周期因子的模型参数由各报价行根据对宏观经济和外汇市场形势的判断自行设定,可见逆周期因子能够发挥影响力的前提是正确的模型参数。由于参数选择与模型设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逆周期因子如何实践仍有待观察。
此外,逆周期因子的加入属于外力干预,这样的非市场力量也会一定程度扰乱市场对人民币的预期,逆周期因子能否被市场接受以及能否持续达到预期效果,也具有不确定性。长期来看,中美利率水平、通货膨胀水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基本因素,才是主导汇率变化的根本原因。考虑到目前美元指数持续疲弱,5月份的美国非农就业报告也不尽如人意,经济基本面数据限制了美元指数的回升空间,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形成支撑。
但与此同时,6月中旬美联储大概率加息也会限制美元指数的下跌空间,从而抑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总体而言,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在6.7时代能保持多久,人民币是否还有续升空间等都有待观察。但即使美联储6月选择加息,美元指数后续企稳回升,本轮汇率的阶段性升值已经大大减弱了人民币的整体贬值压力。
更多相关的资讯敬请关注世界服装鞋帽网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