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集团是远近闻名的常青树,有着60多年的发展史。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红豆发展驶入快车道:产品从最初的针织内衣,发展到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红豆杉大健康、园区开发商业地产四大领域;员工10万人,两个产业园区;三家上市挂牌公司、三个驰名商标;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杰出代表,全国党建的一面旗帜。2017年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2位。
红豆实践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红豆
采访刚落座。周海江开门见山地说:“是改革开放成就了今天的红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红豆。红豆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据世界服装鞋帽网了解,1987年底,周海江辞去河海大学教职来到港下针织厂。在当时开了大学生到乡镇企业工作的先例,被媒体称为“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个辞职的大学教员”。
周海江说:“30年前,我之所以敢辞去大学教员,跟当时在深圳大学的求学经历不无关系。”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的今天就是内地的明天。
周海江介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红豆6月16日率先成立首个省级乡镇企业集团。
1993年红豆实行股份制。这一改革创新,率先突破了“苏南集体经济模式”产权不明晰的发展瓶颈,让企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新苏南模式”的代表。
1995年,在中央浦东开放开发政策的感召下,红豆一举收购上海申达摩托车厂,开创了民企兼并大上海国企先河。红豆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
周海江说:“1995年5月,红豆集团作为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乡镇企业的唯一代表,我出席了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上海召开的如何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座谈会。这次会议对我触动很大,既坚定了信心,又开阔了眼界。”
1997年,红豆与另外两家乡镇民企荣列国务院120家深化改革试点企业。
2005年,周海江作为首位内地纺织服装企业家,登上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人物,标志着红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标志性企业。
2007年,红豆响应国家“走出去”号召,在柬埔寨主导开发建设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
2009年,在举世瞩目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和群众游行上,周海江作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唯一代表登上了农业部的“农业成就”彩车巡游天安门。
党建已成为红豆集团的一张“红色”名片。周海江说:“党建是红豆60多年保持平稳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2011年,红豆集团党委通过ISO 9001-2008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首家通过认证的民企
周海江向记者讲述,在亚洲金融危机时,红豆周边的一些企业集团纷纷倒闭,仅红豆所在的无锡港下镇12家大企业集团,就有8家关门。红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企业的不少干部、员工开始人心浮动,一些人离厂,一些人要求退股。“作为集团党委书记,我父亲周耀庭给红豆集团党委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反复讲一个故事:养牛,牛有四条腿,比如你虽然只占牛的一条腿的四十分之一,但是每个人都去割四十分之一,那么牛就死掉了。困难面前,红豆的党员干部应该如何做?我们认为,只要党员干部继续保持艰苦创业、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关键时刻,党员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家群情激奋、倍受鼓舞,纷纷表示有信心战胜困难。在这次危机中,红豆做到没有一分钱欠息,没有一分钱的逾期贷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周海江作为党委书记,第一时间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思考企业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同时,红豆每周开展国内外宏观形势分析会,让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国内外动态及企业决策,统一思想、鼓舞士气,激发广大干部员工的斗志和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
红豆创新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出炉
周海江说:“红豆的发展之路其实就是一条创新之路。在企业发展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红豆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之路。
苏南乡镇企业模式比较灵活,但是在质量、技术方面不强。1986年,红豆请来上海中华第一棉纺厂原厂长宋和根及其他12位老师傅亲临工厂指导。为了留住这批有经验的老师傅,工厂不仅负责他们的食宿,还给每人每月500元的报酬,这在当时几乎是一笔巨资。1988年,红豆推出自己的第一个专利产品——护士衫,风靡全国。新产品推出后,红豆年利润从一年几十万元,发展到一天净赚10万元。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走体制、机制创新之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红豆的名字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最早的港下针织厂,到无锡县第四针织内衣厂,无锡市太湖针织内衣总厂,江苏省红豆针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红豆集团有限公司,红豆集团。周海江说:“企业名字的变迁,一方面反映了红豆做强做大的过程,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家逐步开放的过程。”
谈起当年企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周海江如数家珍:“上世纪90年代,红豆走体制、机制创新,提出‘四制联动’,即:母子公司制、活成本死比例——效益承包制、内部市场制、股份合作制。”
母子公司制:母公司发挥规模优势,充当航母,作为载体;子公司发挥灵活优势,分别成为一个作战单位,两种优势集中发挥。
活成本死比例——效益承包制:比如总销售额1000万元,利润100万元,各种费用开支80万元,集团即以8%的比例对子公司考核,如在这个范围上有余,即作为奖励。
内部市场制:走出车间门就是国内市场,走出工厂门就是国际市场。原来计划经济时,强调内部的一定要卖给自己内部。红豆实施“内部彻底市场制”,培养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股份合作制:当时所谓合作是建立在劳动合作基础上的股份合作。红豆主动改革,提出“增量扩股”,即在1993年以前红豆的资产全归政府,红豆员工以及全港下村民可以“增量扩股”的方式成为红豆股东。
2017年3月,《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一书正式发行
{page_break}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进入制度创新阶段。
2004年,周海江担任集团总裁,开始进入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在这时提出的。周海江认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之“特”,在于把“企业党建”嵌入了现代企业制度之中。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建+社会责任”,红豆在这三个方面发力、推进,逐步形成自己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格局。
周海江说:“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融合了党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既保留了源自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长处,又避免了现代企业制度‘只注重内部利益、不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弊端,实现了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一致性,能更好体现国家、企业、个人形成利益合力的优越性,更适合中国国情。”
周海江指出,在企业发展中,决策不准、人才不足、人心不齐是“三大先天性不足”,而发挥好党组织建设的政治优势,就可以积极地转化为企业的机遇优势、人才优势和和谐优势。同时,还可以精准地把握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
红豆情怀
不忘初心弘扬传统文化
周海江告诉记者,红豆集团2001年推出首届红豆七夕节,用矢志不渝的行动,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中国的情人节。“用看得见的行动去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比什么都具有说服力”。
周海江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红豆作为民族品牌,从诞生之初起,就与思念、情文化密不可分。“情”是红豆文化的核心,传统文化中的情与现代文化的情,是相融相通的。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红豆集团堪称典范。
周海江说:“红豆七夕节,从最初红豆人的首倡和坚守,到而今成为‘我们的节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得到年轻人的追捧。”一路走来,红豆集团“用红豆抵抗玫瑰”的执着坚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一个国家经济的壮大,必须有强大的民族文化作为支撑。红豆要让古老的七夕节,重回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特色,使文化自信落地生根。
作为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无锡市工商联主席,周海江每年受邀各地讲课的频率之高,超出常人想象。有时工作太忙,又不忍拒绝邀请,他总是像个黑夜的空中飞人,不辞辛劳地穿梭于各地。他认为,在外授课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情怀。“我要把红豆的成功经验分享给社会,让更多的企业少走弯路,如果企业家都做好了,那么我们的国家肯定也会越来越好。”
2015年9月,在第十三届世界华商大会上,周海江作为华商代表,发表了《让共赢理念成为华商的共同基因》的主旨演讲,提出了“八方共赢”理念,引起全球华商的热议和共鸣。
周海江认为,民营企业家应该担当好三种责任、弘扬好五种精神。三种责任即:政治责任、发展责任、社会责任。五种精神即: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学习精神和担当精神。
周海江说:“著名民族工商业者荣德生先生建造的无锡梅园有一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的话我印象深刻,也非常欣赏。”
对于锡商精神,周海江概括为“三个对立统一”:“义”和“利”的对立统一,即追求利润与注重社会责任;谦让和争先的对立统一,即做人要谦让,做事要争先;诚信和灵活的对立统一,即企业家重诚守信,有契约精神。“这三大对立统一,是我们现在和未来苏商、锡商所需要的精神。”
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周海江笑着坚定地说:“红豆的发展定位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四个红豆’,即:‘千亿红豆、智慧红豆、美丽红豆、幸福红豆,’实现‘八方共赢’,即:‘股东、员工、顾客、供方、合作伙伴、政府、环境、社会(社区)等八方建立共赢关系。’发展目标是瞄准世界五百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理想的红豆。”
更多精彩报道,请关注世界服装鞋帽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