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纺织工业部技术装备司副司长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高级顾问
吴永升
历史性的社会变革
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短短的四十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全国人民通过思想解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斐然成就推进了社会变革。
在这四十年里,我国发生了巨变。2018年初,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14万亿美元有115家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的行列。有2.86亿农民外出打工,居住环境大大改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有6亿多人通过智能手机上网,广开视野。
在这四十年,我国纺织工业有了突飞的发展,纺织工业纤维年加工总量保持在五千万吨。化学纤维、纱、布和服装,许多纺织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17年我国化学纤维产量达到4919万吨,是1980年45.03万吨的109倍。纱的产量达到4049万吨,是1980年293.6万吨的13.8倍。布的产量达到495.5亿米,是1980年134.8亿米的5.8倍。毛纺织品、麻纺织品和丝绸产品同步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实行纺织服装产业链的统一管理,得到了发展,2017年,纺织服装产量达到287亿件,是1980年9.5亿件的30倍,世界人口平均4件。2017年纺织品出口创汇达到2633.9亿美元,是1980年35.9亿美元的78.3倍,净创汇一直保持各行业之首。
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纺织机械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生产纺织机械的企业只有几十家,2017年超过了1100家,实现的生产总值达到1150亿元,是1980年的三十多倍。纺织机械过去只有援外项目,没有出口。2017年我国纺织机械的进出口到181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近7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35亿美元。可喜的是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纺织机械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科研、教育和生产基地。目前我国纺织机械在产的纤维生产机械、纤维加工机械、纤维织物印染和后整理机械以及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共四大类别,有3000多种主机以及成千上万种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服务与配备了涵盖51个纺织行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机械工业体系。
在这些成套技术装备中还涵盖了各种主机配用的专用基础件,工艺成线和工程成套的控制系统,在线和终端产品的质量控制与检测仪器。多个行业的工程项目都可以工艺成线、工程成套到解决方案的全流程。
可以这样的讲,我国的纺织机械工业不论在行业、产品品种和规格以及产量上都稳居世界之首。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大国、使用大国。
有对比才有鉴别。辉煌成就人人有感受,人人有获得感,以实物的对比才有说服力。从我们的衣食住行当中体会更具体,从过去的缺衣少食到节衣缩食再到今天的丰衣足食。当前的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宽敞,行讲舒适,钱多的人小汽车高档,钱少的人乘坐有空调的公交。从多个方面的事实证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纺织机械的历史方位
社会定位与特殊地位
纺织机械工业属于制造业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名称就确定了它的历史方位、社会定位和特殊地位。名称就确定了它依附于服务纺织工业,与纺织工业是皮与毛的相依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明确了纺织机械工业的服务属性。
纺织机械工业是纺织工业的装备部、是纺织工业的技术后方。中央领导多次明确指出振兴纺织工业首先要振兴纺织机械工业。正是抓住了这个方针牢牢不变,使纺织机械工业得到持续稳步发展。
历年来,在纺织工业发展中,贯彻了“抓两头、促中间、带基础”的方针。所谓抓两头就是抓原料生产,抓生产手段的发展,有自己生产技术装备的手段。所谓促中间就是促进纺织工艺水平的不断改进提高。所谓打基础就是教育与科研这两项基础。相互之间不是制约而是密切配合。
正是因为纺织机械工业处于这种社会定位,它的任务就是生产纺织机械,价格上“维利保本”,服务下游发展。所以不少纺织机械产品的价格压的比较低,和市场上“猪头肉”的价格相当。
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历来得到纺织工业部各级领导的十分重视,他们管的很细致,很具体。难忘的是时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郝建秀同志在仪化公司、天津石化公司蹲点,了解情况,总结发展化纤机械的经验,并亲自把我们叫到中南海,用了半天时间,向她汇报纺织机械情况,分析原因,明确发展思路,对纺织机械工业发展做出过重要指示。
正是因为这样,国家从政策、资金和外汇等多方面对纺织机械工业给与支持。先是从生产维尼纶成套设备到“四大化纤”项目,直到对后来由多个专业项目构成的全国“十二条龙”项目给予较大力度的支持,纺织机械是其中之一,把剑杆织机和气流纺纱机的国产化作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实现国产化的专项之一。后来在全国“两个专项”中把纺织机械的“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和国产化”列为一个专项。后来还有“印染工艺设备一条龙发展”专项、复合纤维编织专项等等。
正是有了国家的支持,加上地方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投入,使得纺织机械工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真正成为纺织工业的技术后方。在这期间,还有纺织机械企业自己武装自己,增加教育、科研力量,提高制造手段。改革开放初期,纺织机械企业第一个与德国汉诺威大学合作生产使我国第一条FMS柔性加工生产线。接而机床加工设备从数显发展到数控机床,直到柔性生产线。铸造自动生产线从配沙、输沙、造型、连续浇注直到铸件清沙、整理的工艺生产线。“铸工、锻工黑鼻两孔”已经成为历史。钣金制造工艺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从激光切割(包括水下切割)的单机到数控冲床,薄板储存到数控冲床、切割成型、去毛刺的工艺生产线。“十个钣金九个聋,一个不聋没学成”的口头禅已经成为历史。有了这样的基础,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工业制造体系。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这个“机械大行业干不了,小行业干不好”的纺织机械工业,在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中,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制造体系,得到世界的认可。
实践证明,有了自主的装备制造业,才能自己装备自己,发展产业。
围绕纺织原料需求
发展纤维机械生产
不搞无米之炊。纺织工业属于加工工业,发展必须得有原料。纺织工业的原料有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者并重,两者并举。天然纤维来自大自然,化学纤维则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合成。纺织机械工业服务于纺织工业,必须首先围绕化学纤维产业的生产来发展。化学纤维又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人造纤维也称纤维素纤维,由纤维素的基础,经过化学反应,产生人造纤维。而合成纤维则需要石油天然气的裂变聚合而产生。生产这些产品必须得有整套的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工艺技术装备。纺织机械工业要承担的就是这些纤维生产机械,包括聚合、纺丝和后处理的成套工艺技术装备。
我国的人造纤维——统称粘胶纤维,包括长丝和短丝,其工艺技术已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东欧国家引进,单线产能有限,加上文化大革命和闭关自守的十年,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之后,看看欧洲在发展,粘胶短纤维的单线年产能3万吨以上,粘胶长丝由半连续纺发展到全自动连续纺丝,生产现场的概念可以说与聚酯纺丝的环境大致一样。我们大吃一惊,只能奋起直追,积极的发展从浆粕连续投料、箱式老成、大型黄化、以及实施大型计量泵、组合式纺丝组件,提高单线产能,使原来的年生产线提高到一万吨,再提高到三万吨,再提高到六万吨,现在的单线年产能可以达到十万吨。同样的流程,这些年各方在工艺技术上的改进、创新和提高,见到了实效。
粘胶长丝连续纺丝工艺成套设备把纺丝、成型、牵伸、上油、烘干和卷绕于一体,使目前长丝纺丝工艺时间由原来的七十几个小时到现在的几分钟内完成,生产现场杜绝了天上滴水、地上流水的现象。合成纤维行业在引进“四大化纤”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逐步扩大产能,实现国产化。醋酸纤维成套工艺技术也实现了国产化。
合成纤维生产的主体在聚酯纤维生产。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处于学习、研发、打基础到实践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有了飞速发展。
聚酯装置可以说从无到有,通过工艺技术设备的研究,从引进年产6万吨设备的基础上逐步改进提高,实现国产化。目前发展到单线产能20万吨、30万吨直到40万吨以上。有纤维级聚酯,还有瓶级聚酯。大大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
聚酯长丝纺丝和短丝纺丝过去都是经过切片再溶解间接纺丝工艺,产量小而成本高。现在实现了长丝短丝直接纺的纺丝工艺,从熔体管道直接进入纺丝箱进行纺丝、牵伸、定型到成品包装的连续化、自动化。长丝还可以对丝饼进行检测、包装,进入立体仓库的自动化。短丝的生产线年产6万吨以上。
在发展民用丝的同时,还可以按照工艺要求配置设备。包括帘子线的聚合、纺丝、初捻、复捻(现在都已采用直捻机),直到浸胶成套工艺技术装备的国产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长丝成型之后,接下来的牵伸、定型、加捻都可以按需配备。还可以通过分丝机,把复丝分成六根或八根更细的单丝,供下游生产选用。
晴纶纤维有短丝和长丝之分,有湿法和干法类别。多用于纺毛织物。改革开放之后,湿法工艺线有比较成熟的传统工艺,主要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能。而干法纺丝工艺则需另起新步。通过“年产30万吨乙烯”项目国产化,带动了干法晴纶设备的国产化。在短期内先后建成了5个项目,从丙烯晴的聚合、纺丝、牵伸到长短丝的成型、包装,年产能16.5万吨。有了这个基础,不仅可以用于民品,而且为碳纤维生产打下了基础。
氨纶纤维的整套工艺技术以及纤维过去全靠进口,价格昂贵,氨纶纤维要十几万元一吨。现在通过消化吸收工艺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以及再创新之后,单项、单线年产能都在一万吨或二万吨左右。工艺技术装备国产化以后,氨纶价格大幅下降,人民从改革发展中得到好处。
随着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接踵而来的是新型纤维的出现,包括芳纶1313、芳轮1414以及碳纤维的出现,我们不但要学、要赶、还要超。这些新材料、新纤维的工艺技术装备目前基本上也立足于国内生产。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后带来的高新技术复合材料的发展。碳纤维的整经、织造、热塑、热固与浸料生产线到制成品的工艺技术装备,不少项目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纤维生产机械不仅有主机,还有辅机以及相应的专用基础件,诸如纺丝泵、油剂泵、喷丝板、喷丝板的工艺技术已处于国际上与德、日并驾齐驱。喷丝头过去由黄铂金制成的喷丝头改用钽合金替代,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工艺生产线、工程成套配用的在线检测和质量控制系统都已配备齐全。可以这样说,我国生产纤维生产机械的类别、品种、规格已基本齐全,不仅可以供应国内,而且可以成套出口。
在回顾纤维机械生产发展的历程中不得不对回顾实施中走过的一些弯路。在严格控制“生产能力”中,大型聚酯装置建设项目要经过层层报批,而各地干脆上了个自己的“小项目”,致使年产一万吨的小聚酯项目遍地开花,后来再逐步淘汰而浪费了资金和资源。一个省因为计划外建了涤纶长丝项目,受到“红头文件”的通报批评,“红头文件”反而起到了推动发展的作用,致使这个省涤纶长丝高速发展。涤纶短丝引进年产1.5万吨的项目之后,国外在继续发展大容量的技术装备,而我们为了“关系”的发展把大容量的工艺改为半台纺丝机和后处理成套设备,形成了“大马拉小车”的局面,后来再进行技术改造,教训深刻。
围绕纤维加工技术的使用
提升纤维加工机械技术水平
传统的纤维加工,包括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加上近年化学纤维的增加,纤维加工工业的原料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纤维加工工艺和技术必须相应得到提升。
传统的量大面广的棉纺工业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把棉花拿来纺成纱织成布就行了,而是要通过原料的结构变化而变化。
几十年来,棉纺工艺技术装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艺技术装备已先后三次大的更新换代,以传统的棉纺为例,四十年前,产品是“十年如一日”,改动的很少,棉纺设备用的是“A”字头,织造设备仍是“1”字头。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变革,从“A”字头到“FA”系列,在生产性能、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都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机械化、自动化、单机之间相互连接。纺纱机机械技术水平提高显著,传统的清花、梳棉已经推广到从混、开、清、梳的联合,台时产量从改革初期的28公斤提高到100-120公斤。从条并卷到精梳机的连接,精梳机保持在400嵌次以上,落棉率达标。接而粗纱与粗细纱连接,细纱机的长车1820锭,附有集体落纱装置,细纱与自动络筒连接,自动络筒之后,筒子的检测、包装形成自动线,减轻了体力劳动,节约了劳动力,效率大大提高。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期核定的万锭企业定员是691人,3万锭规模的定员是1768人,现在的万锭直接定额生产工人都在30人以下,有的更少。
织造机械变化更大,络筒机、整经机和浆纱机分单元自动化进行更新,制造出了新的机型,从有梭织机的生产数量减少到全部由无梭织机替代。无梭织机的发展从普及型的剑杆织机开始,到高端剑杆织机、多项剑杆织机、双层割绒剑杆织机,再到高端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和片梭织机,适应了使用纺纱织造原料结构的变化。多种无梭织机的高速发展,缩小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在发展无梭织机的同时为织机配套的经轴架、各种上、下经轴装置,也配套生产。
在发展和提高传统纺纱工艺技术的同时,发展了转杯纺纱机、涡流纺纱机和喷气纺纱工艺技术,还有牛仔布的纺纱工艺技术。还有适应疏水性织物的织造要求,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线。
在发展传统织机的同时,针织机械也得到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之前,针织机械只能织造民用汗衫、手套和袜子,经编机也只有一种可以织造蚊帐或者低档的不要布票的普通化纤织物。由于环境限制,无法改进提高,即使外国可以转让技术,国内也因种种原因无法生产。当时的电脑横机引进技术之后放在一个军工企业生产,多年也出不了产品,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兴起,群策群力,攻克了难关,得到了高速发展。现在中高档的电脑横机年产10万台以上,畅销国内外市场。多功能经编机也同样国有、民营、外企同时生产,技术上相互促进。目前的经编机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生产,在一台智能化经编机上,通过工艺控制系统的设定,一台机器同时可以生产多种无缝内衣和手套、袜子。
纤维加工机械中还有粗毛纺、精毛纺、毛线和几种混纺原料的驼毛、牦牛毛和兔毛原料的粗加工、精加工以及半精纺加工工艺技术装备。有了这些装备,适应了毛纺织工业的发展。
丝绸加工机械特别是仿真丝织物的发展,工艺技术装备都服务于这些行业的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在发展产品的同时,也发展了专用基础件。诸如摇架、锭子、罗拉、钢领等基础件的技术水平与主机发展同步。配套的辅机和在线检测终端产品的质量检测控制仪器都得到了同步发展。
目前,纤维加工机械正在加快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迈进。
围绕社会消费需求
发展纱线织物印染和后整理机械
纱线织物的印染和后整理机械,改革开放以来,也是从增加产能到适应变化,再到实现节能减排,工艺,技术装备不断提高的过程。
纱线染整技术装备适应高档针织物的发展,从烧毛到丝光可以自主成套。
织物的印染和后整理工艺技术装备由于改革开放之前长期处于白、黑、蓝和灰单一品种生产,即使这样,代表生产能力热熔染色机的要按计划控制生产。改革开放之后,适应市场需求,急需增加生产能力,完整的印染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成套设备从境外进口同时在国内配置一部分,按年产1000-1500万米的产能配套供应。后来逐步放开工艺技术装备才有快速发展,包括灯芯绒生产线、涤纶长丝、牛仔布的印染工艺生产线,涤纶织物的传统印染生产线、针织品的印染成套工艺技术装备。染色和印花作为重点发展。染色发展成了品种齐全的系列产品。有坦克式、管道式、绳状、平幅以及多种溢流染色、气流染色、高温、高压、常温、常压等等,品种齐全,而且实现小浴比染色。
印花是一项关键技术,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实现了再创新。传统的滚筒印花已经淘汰,有的印染企业把这些产品放入博物馆以留作纪念。随之而来的是平网印花机,有宽幅用于床单、装饰织物的;幅宽适应特种织物的;有刮刀式,有磁棒式,磁棒式又有电磁铁式和固定磁铁的等多种机型可供用户选用。
随之而来的圆网印花机,同样有多种幅宽,大直径圆网、小直径圆网,刮刀式、磁棒式等等。
冷转移印花、热转移印花、衣片印花、冷轧印花等等。现在时髦的是喷墨印花已推广多年。印花不但用在衣着装饰方面,而且还用于陶瓷印花。
印染之后的后整理工艺设备同步得到快速发展,诸如针织物的磨毛、起毛、化纤长丝织物的单面起绒、双面起绒、涤纶长丝织物的柔软处理等等。还有织物的图层处理。
在发展主机的同时,轧、洗、蒸、烘四种单元机的技术水平同步提高。印染设备的专用基础件诸如对花装置、吸边装置、扩幅器、烘筒、导布辊和布铗链条同步发展。单机和联合机的控制系统,在线检测和终端产品的检测都同步得到发展。
目前印染和后整理技术装备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节能减排降耗做出新的贡献。
适应时代要求发展特种纤维机械生产
传统的纺织工业提出过“三大支柱产业“。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在前段时间内提不到议事日程。是改革开放之后,改革的推动,市场的拉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纺织工业对社会的一大贡献,也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2017年,产业用纺织品用于医疗卫生、土木建筑、交通运输、过滤与分离、结构增强和安全与防护等行业的发展需求,产业用纺织品的产量已经达到1548万吨,主业收入提高到2900多亿元,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还出口境外。
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来自改革开放,来自市场的拉动,发展的手段从何而来?来自国内的工艺技术装备制造业。
改革开放之初,衬衣的领衬、服装用的衬布都靠进口。就连最简单的浆点撒粉工艺需要的原料和设备也都需要进口。后来,有一个企业从境外引进了热熔工艺生产线,有一个企业从台湾购置了热风、热轧工艺生产线,一个企业从台湾购置了瓶级塑料再生纤维生产线,一个企业从境外进口了水刺工艺生产线。
后来逐步认识到产业用纺织品工艺流程短,相对的经济效益,用途比较广泛,从餐巾纸、卫生巾再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的需求,水刺针刺等设备相应而生。用途广泛,产量迅速增加,逐步实现了工艺技术装备的国产化。2017年的产量达到1548万吨。
目前,国产化的产业用纺织品的工艺技术装备品种规格已基本齐全。过去的粘合工艺、热风工艺、热轧工艺已基本淘汰,新发展的主要是纺粘工艺、绒喷工艺、水刺工艺和针刺工艺整套工艺技术装备。
从切片配置到螺杆挤压、熔体管道到纺丝、热轧的纺粘生产整套设备,品种规格齐全。
从切片输送到纺丝系统形成熔喷成套工艺技术装备自动生产线,品种规格齐全。还可以采用叠加式的使用,即S+M+S或者是M+M+S以及S+S生产工艺,制成不同规格的品种,适应市场需求。
从不同原料的混合、称量、梳理成网、水刺到烘干分切的水刺成套工艺技术装备生产线,工艺技术有显著提高。不但可以使用化纤混纺原料,而且新开发了纯棉纤维,制出高档水刺无纺布。
有了自己的专有技术,有了上述设备,不但供应国内市场需求,同样出口到境外。赢得的信誉,打出了中国品牌。
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最难啃的硬骨头是针刺生产线,其中高速针刺机是关键中的关键,国际上也只有两家企业生产。针刺生产线可以生产产业用纺织品,从薄织物到地毯织物,工艺成套难度比较大,我们发挥自我优势,坚持技术创新,实现了国产化,而且有了自己专有技术。目前预针刺、上针刺、下针刺、花色针刺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已经成熟,可以提供成套工艺生产线。
产业用纺织品的含义很广,有广阔的前景,除了上述品种之外,比较成熟的系统产品还有从化纤底布织物开始到簇绒成型的地毯生产线,有了整套的工艺技术装备。
还有挖掘城镇矿山中的聚酯塑料瓶的回收纺丝生产的成套工艺技术装备。
废旧纺织品回收、清洗、粉碎、梳理、成网加树脂烘干后制成工业品零部件的工艺技术成套装备也已成熟。
更可喜的是我国碳纤维的生产形成能力之后,碳纤维的织造、预浸、热固、成型的技术装备水平可以与境外企业相媲美,已经进入军工和汽车行业,有了新的起点。
军用、警用等特殊织物用的防护品市场急需有待我们继续开发。可以说产业用纺织品是一个市场广阔的新型产业,方兴未艾。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在改革发展的历程中,我们都是理论的实践者
回忆四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纺织机械工业的高速持续健康发展,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的推动、市场的拉动、科技的驱动、企业的主动。
党的正确领导,使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贯彻执行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经过历史的实践,使我们能够加强“四个意识”,提高“四个自信”。
改革开放的推动。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促进纺织机械工业发展。开放是解放思想的前提,开放才能广阔视野,看到新事物,学到新知识,促进发展,提高自己。
改革开放是循序渐进,是有客观规律的。
人类的社会发展是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封建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期,所以我们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也是要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再从市场经济进入产品经济阶段。我国的商品经济的过程时期比较短,商品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所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现商品经济的补课。商品经济还有很长的道路才能进入产品经济阶段。
我国的纺织机械工业和纺织工业一样,经过了几十年的单一计划经济阶段,通过改革开放的探索,进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计划是商品的形式,商品是计划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双轨制”。后来通过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放开才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市场拉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学发展。纺织工业生产直接接触市场,直系人民。纺织机械工业直接进入市场,间接接触群众。纺织机械生产很快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既服务市场,又引领市场,有着双重的社会责任。
创新的驱动。坚持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的新理念。我国是一个纺织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通过生产消费环节,而积累丰富的经验。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这些年来,纺织机械工业从原始创新通过实践继承创新,实现再创新。从引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从单项创新,通过单项合成,实现集成创新,系统创新。通过实施这些创新形式,纺织机械工业得到了发展。
企业的主动。企业是经济实体,实物的创走者、生产者,企业也是改革和发展的主体。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要靠企业的主动。由于企业的主动相应地带来以企业为主体的官(政)、产、学、研、用的结合,形成合力的科学发展。对外开放可以实现共赢,而对内也可以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达到共赢。实践证明,是完全可以的。
所谓官,即政府的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
所谓产,指工艺技术装备的主导生产者以及社会生产和协作的统一生产体。
所谓学,指院校、教育队伍的人才紧密,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前沿技术的实践,学生的敬业思想向上所求,理论通过与实践结合,形成合力,形成实力。没有实力是不行的。
所谓研,即科研单位的科研实力,这些实力有了明确方向,具体的课题,科研项目才能见到效率,取得效益。康平纳公司的智能化染色系统的设计制造推广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所谓用,就是接近市场,进入市场的商品使用者。这是纺织机械产品形成商品的最终体体现。所谓为用户服务要体现商品生产者的商品适用性、产品技术的先进性、产品质量的可靠性,技术服务的及时性。
纺织机械产品的生产者最终要把产品变成商品,使使用者满意。
学习实践“两分法”
促使前进的探讨
事物总是作为一个过程存在的。成就只能说明过去,发展才是未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才会促进发展。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有了新目标,要有新措施,求得新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回头看,我们的差距是什么?首先是对中央的新精神吃的不透,理解和贯彻不力,使我们行业存在不少短板。近期的短板,就是没有正确处理好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落实的不够,质量问题、技术水平问题就是我们行业近期的短板,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短板。
远期的短板就是教育与科研滞后。人才为本,教育优先。小平同志说过,我们工作中的最大失误就是教育。教育的含义很深,范围很广。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意识方面的教育,包含了学校的科学技术基础教育,包含了在职、在岗的员工培训,提高技能,实现“工匠精神”的教育。学校的基础知识教育与工厂企业的应试教育紧密结合。
科研是基础的基础。新技术来源于科研的创新成果。目前纺织机械产品技术的停滞不前,市场竞争的是产品,产品的基础靠技术,基础的技术靠自己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要实现得下力气有点真功夫、有点真本事,才会得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要创新就要有个“新”的概念。
回忆一下简单的历程,在许多工作中都只有一字之差,就会开来社会的变革,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譬如清梳联与清梳不联的“联”字,精梳与普梳的一个“精”字,粗细联、细络联的一个“联”字,自动络筒与半自动络筒的一个“半”字,有梭织机与无梭织机的“无”字,卷装的大容量与小容量的一个“大”字,一个纺丝板小孔加工和微孔加工的一个“微”字等等,一字之差,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不容易。这里包括了意识的改变和技术的创新,包括了从认识到实践的功夫,都包括了千万人的汗水和辛勤劳动。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跟上历史发展的新潮流,推动新的发展。
新时代的纺织工业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时期的特点就是实现“三高”,即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高新技术材料工业,特别是高分子结构的新材料工业。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工工业的同时,发展高新技术材料的加工工业。在不断提升传统纺织工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适应形势,服从、服务和引领高新材料的发展。
纺织机械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纺织机械工业发展的主体,是国家政策支持的实体经济,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各方要支持和帮助纺织机械企业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得到新发展。
纺织机械工业企业的团队、产品、机制、管理的“四个轮子”要平稳运转。团队是关键,产品是重点,机制是手段,管理是基础。
纺织机械工业企业要在产品技术、过程技术、信息技术和组织技术的“四种技术”同步实施。
纺织机械工业企业要把提供装备、积累资金、培养人才和自我提升的四个社会责任共同担当。
目标已经明确,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增强“四个意识”,提高“四个自信”,扎扎实实做好岗位工作,为实现纺织工业强国,纺织机械工业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