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首次在中国举行,会议的广告语是“欲独霸世界,先逐鹿中国”。
20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和进口国。未来五年,中国的商品市场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中国也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
中国对跨国公司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宝马集团2018年销售的新车中,中国的贡献超过四分之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亚洲或亚太地区的总部,甚至成为很多公司除去其本土市场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在消费品行业、零售行业、体育用品行业等以人口红利作为基础的行业尤其明显。20年前,跨国公司就提出了“全球思考,本地实践”(Think global,Act local)的口号。在中国,成功的跨国公司无不遵循了这样的路径。
当跨国公司逐鹿中国的时候,生于中国的本土公司,也开始逐鹿世界。其中的一个路径是收购国际品牌,进军中高端市场。最新的案例是安踏集团。
3月12日,安踏体育(2020.HK)发布公告,对亚玛芬体育公司(Amer Sports,下称Amer)的收购已获各国主管机构批准,目前接受要约收购的股份占Amer的94.98%(根据4月12日最新的公告显示,这一比例已经达到98.10%),整个交易金额为56亿欧元(最终所有的费用累计核算)。Amer旗下有加拿大户外装备品牌始祖鸟(Arc'teryx)、美国球类装备品牌Wilson、奥地利滑雪装备品牌Atomic等。收购完成后,不仅有助于提升Amer在中国的发展,也将使安踏集团的版图扩展到欧洲、美国和亚太等世界主要市场。
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说:“收购要约的成功让我们能携手改变全球体育用品行业的未来。”
Buy global,Create local
收购国际品牌和国际先进技术,Buy global,再与中国大市场相结合,这条路并不新鲜。
这些年常听到一种观点,中国公司有钱,有市场,缺技术和品牌,那就去国际上买呗,回来一嫁接不就成了!
但事实上,这些年中国公司“买买买”的国际品牌,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同在体育用品领域,李宁公司2008年收购的意大利乐途(LOTTO)后来还成了包袱。
像安踏体育这样能使被收购品牌(如FILA)在中国飞速成长,由收购前濒临死亡的品牌成长为市场翘楚,在安踏母品牌变革创新发展的同时,成长为安踏集团第二大品牌贡献者的,可以说少之又少。
Buy global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本土化的创造能力,是Create local!
Buy global,Create local,有两层含义。
首先,对中国的消费品公司(2C)来说,收购国际品牌确实是成就世界级公司的必经之路。一是因为品牌的背后是市场、文化和消费者认知,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某些品牌有着独特技术,像Amer旗下做户外靴和滑雪装备的所罗门(Salomon),做户外运动装备的始祖鸟,它们使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在短期内无法追赶,是很多奥运冠军和专业运动人士的不二之选。这两点构成了中国公司进行国际收购的理由。而国际品牌愿意卖出,道理也很简单,它要追求资本回报的最大化。因此,收购必要,也可能。
其次,收购真要产生价值,需要资本之外的另一些因素。
过去人们总是说,收购主要是解决文化融合问题。只要与被收购方搞好关系,重视本土消费者需求,重视本土化人才团队,收购就能成功。
这种观点不能说是错的。但从安踏已经取得的经验看,被收购的国际品牌在中国成功的关键,是品牌的中国运营团队具有本地化创造能力。作为收购主体的中国公司先要打造出极其强大的本土能力,尤其是销售渠道管理、品牌管理、零售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消费者洞察与研究开发等能力,才能让买回来的国际品牌展现风采。
强大的本土能力才是品牌的“放大器”。在某种意义上,国际品牌在中国的成功,不是移植到中国自然的成功,而要经由中国本土能力的再创造、再加工,之后才能成功。这点来看安踏在过去十年当中的发展,的确可圈可点。
对希望成就世界级公司的中国企业来说,安踏这条“本土能力建设+国际品牌驱动”的双轮发展路径,值得关注和借鉴。
简言之,跨国公司在中国,赢的策略是Think global,Act local;中国企业打造全球性公司,赢的策略是Buy global,Create local,当然这不是唯一的策略,但是,是有效的策略。
这篇案例研究的核心,就是安踏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
创一代中的第二代
安踏能力的形成,经历了几个过程。
1991年,丁和木、丁世家和丁世忠,父子三人在家乡福建晋江陈埭镇创业。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个非常传奇的镇,最早发展以“联户集资”为主要形式的民营经济,1984年成为福建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亿元镇”。90年代初,陈埭镇政府提出要以制鞋业为支柱产业,集五金、塑料、服装等相关配套行业协调发展,推动陈埭鞋业生产规模化、国际化。1995年,陈埭制鞋企业增至1500多家,产业链初步形成。
丁世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1981年,他父亲丁和木与人合伙做鞋,丁世忠在制鞋作坊里耳濡目染,1987年17岁时就带着向父亲借的1万块钱和600双晋江旅游鞋闯北京。1991年他返乡后告诉父亲,从北京卖鞋的经验看,只有做品牌、开专卖店、拓展自己的分销渠道,才是长久的路。1994年,他与父亲和哥哥,三人商议将厂名和产品品牌统一为“安踏”,取“安心创业,踏实做人”之意。从那时起,丁世忠开始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担任公司的总经理。
安踏第一次创新,是建立品牌批发模式,给予分销商在指定区域内独家销售安踏品牌产品的许可,分销商也承诺不销售其他品牌的产品。安踏通过提前举办季节性订货会等方式为分销商提供应季的产品。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晋江很多贴牌造鞋的企业都倒闭了,而安踏因为有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活了下来。随着安踏由生产单一运动鞋过渡到生产多类体育用品,后来安踏也尝试终端模式,即自己建体育用品专卖店。
我在研究中国民企的历史时,发现了一种可称为“创一代中的第二代”的现象。即主要是父辈创业,但儿子也参与了创业,之后接班进行二次创业。安踏的丁和木和丁世忠,劲霸的洪肇明和洪忠信,都是这样的例子。其好处是,第二代不仅自然继承了第一代的吃苦耐劳精神,而且因为年轻、观念新、有国际化眼光,可以超越第一代,将家业发扬光大,做成中国乃至世界水平的企业。
丁世忠可以说是“创一代中的第二代”的佼佼者。
增长、危机与变革
1999年,安踏公司一年的利润有几百万元。这一年,丁世忠提出要抓住历史性的机会——推广“奥运营销”来塑造公司的品牌。他决定投入公司的全部利润,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在CCTV5投放了广告,广告语是“我选择,我喜欢”。借着奥运会的国际影响力,让安踏红遍大江南北,当年销售额突破了3亿。
安踏也从此进入了第一个持续的高增长期,其首创的“体育明星+央视广告”的品牌营销模式被广泛模仿,CCTV5的广告时段涌入了众多晋江体育品牌,成为“晋江现象”。
从悉尼奥运会到北京奥运会,是体育用品全行业增长的黄金时代。外资品牌和中国品牌都在增长。安踏因为赞助了大量体育赛事和国家级运动队,被称为“中国体育联赛的发动机”,增速表现更加优异。2007年,安踏体育在香港上市。
但这个时候,安踏的核心能力其实并不完善。安踏能力的真正形成,不是在高歌猛进时,而是在北京奥运会后,整个体育用品行业因为前期虚增过快,产能严重过剩,库存积压,危机显露。2011年前后,安踏有两年多的时间业绩下滑。
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安踏在遭遇危机之后,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推动由批发型的业务模型向品牌零售转型,又同时采取了多品牌的发展战略。而支撑这些变革的“底盘”则是安踏的创新精神和强大执行力。
在卓有成效的变革之后,安踏的核心能力形成了。
零售转型
先说零售转型。
安踏遭遇行业危机后,在一次总结会上,独立董事吕鸿德说,全世界的公司遭遇业绩连续两年下滑超过20%时,能扭转回来的只有10%。
丁世忠非常触动,马上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是不惜代价解决库存问题,二是为了避免未来库存积压再次发生,从“品牌批发商”向“品牌零售商”转型。
在“品牌+批发”模式下,品牌商很难真正了解消费者需求,经销商开的店铺达到一定规模后,一旦出现宏观经济不景气,终端卖不掉,就会产生大量库存,经销商也不再向品牌商进货。为此,安踏提出“只有一个乙方”的概念,即品牌商和分销商都必须面对最终的乙方——消费者。“品牌批发”,货出仓库就算完成销售;“品牌零售”,货到消费者才算完成销售。
安踏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帮助批发商下面的零售商转型,像亲兄弟一样支持他们,帮他们进行精细化零售,如定对货、建立操作标准、改善陈列空间等等。安踏通过自建的零售商学院,培训所有终端,从导购到副店长、店长、大店长、零售运营总监,每一层都有详细培训规划,帮零售商建立财务体系、零售能力系统、招聘和激励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提高零售商的效能。
在零售转型过程中,丁世忠和大家一起研发了一套关于销售运营是否健康的“校准经营”系统,从运营、商品、财务、渠道、人力5个维度25个指标,评价安踏30多个分销商及其所管理的门店的健康状况。一个有意思的标准是终端一位销售人员提出的“墙效”,即按照店铺四面墙的面积折算价值,并确定位置最好的墙面应该如何陈列商品,“绩效”最低的墙面应该如何提升与改进。安踏根据这一建议调整了相关零售考核标准,收效显著。
为了让零售标准下沉到单店管理中,安踏整个销售体系做了大刀阔斧的变革。例如对当时的8000多家门店进行分类(街铺、百货商场店、奥特莱斯等等)和分级(旗舰店、一般店等等)管理,将集团的运营、商品、财务、渠道、人力五大部门的责任跟分销商及门店联系在一起。总部人员的绩效考核发生了改变,原先主要考核安踏自身的批发业绩,变革后考核所管理的分销商的零售指标。为了达成同店增长率、新品售罄率、店效等核心零售指标的增长,总部人员必下沉到零售一线的管理中,要为门店的内容营销出谋划策,要亲自对终端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如果某门店店员素质不行,总部的培训部门要担责,如果空间形象不行,总部的零售部门要担责。
零售转型在2014年基本完成,安踏销售体系的总部管理人员精简了近一半。在重“质”不重“量”的方针指导下,分销网络中的门店数量从2012年的8075家下降到2014年底的7622家,而销售收入开始回升。
零售转型后,安踏围绕电商又进行了一次变革。2015年“双十一”,安踏的电商业务在运动品类中仅排名第八,丁世忠提出“线上线下江湖地位匹配”的目标,做了线上业务的五年战略规划,第一步就是将之前由第三方代运营的线上业务和旗舰店改为自营,培养自己的线上零售运用能力,打造自己的团队。没有用太多时间,安踏就建立起了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对消费需求的精准了解,倒逼自己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和补单、补款的快速反应能力,打造“快、准、柔”的供应链。2015年,安踏已经成为全球行业第三、中国品牌第一。
在此之后几年当中,安踏开始了品牌、商品与渠道的全面升级。吸纳了来自国内外的优秀商品和品牌管理人才,在商品上快速提升,在美国、韩国和日本的设计团队与来自中国的本土团队深度嫁接,打造了高性价比、高质量和国际范的商品,开创了中国品牌在美国被排队卖到160美金一双的经典案例。零售渠道的变革也全面改变了终端形象,安踏品牌随着中国体育运动市场黄金时代的来临,也逐渐转入年轻消费群体聚集的购物中心,高标大店不断刷新消费者对于民族品牌的认知,800-1000平米的旗舰店在主流市场树立了全新的品牌形象,年销售额在几百万乃至千万元店不断涌现,加速了发展进程。
FILA的案例
接下来,我们来看安踏的多品牌发展,重点讲一下FILA的案例。
2009年,零售业巨头百丽集团将运动品牌FILA的在中国的商标使用权、经营权以及相关的营销网络出售给安踏。2011年11月到2012年6月,安踏又收购了百丽遗留下来的所有FILA代理商。
百丽在北京奥运会前刚刚收购FILA在中国的相关资产,因经营不善陷入亏损,所以很快就对外出售。百丽有很强的零售实力,却无法使FILA绽放活力,安踏行吗?
2012年10月,丁世忠参加FILA战略讨论会,提出“500乘500”,即十年内开500家店、每家店一年单产500万元、总流水额达到25亿元的战略目标。当时大家认为是不可能的,但2018年,FILA中国的销售已突破100亿元。
安踏是怎么做到的?简单说,就是在商业模式上大胆创新,采用直营零售模式拓展门店。当时同行中没有人相信,一个品牌商能通过直营零售终端的方式覆盖整个大中华区。
但FILA团队认为,原来的分销模式有过多的中间环节,品牌商难以及时洞察消费者的真实意图,通过产品调整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且中间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如果出现问题,整个链条有断裂的危机。他们用了近三年时间,将经销商模式彻底转化为零售商模式,成为中国运动用品市场中唯一直接做全零售的品牌。
与此同时,FILA将自身定位为中国市场的高端时尚运动品牌。安踏提供了自身在商品企划、供应链方面的经验,组建了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化的FILA核心团队,发挥FILA品牌在百年基因基础上形成的高端时尚运动的定位,全方位地研究FILA的广告代言人选择、店铺整体形象设计、购物袋和鞋盒设计,创出了“身悦动心优雅”(Live Your Elegance)的独特品牌调性。
2016年,FILA开始塑造品牌群。在FILA主品牌聚焦面向25-40岁人群之外,面向3-15岁的人群推出FILA KIDS童装品牌,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2017年底,针对16-24岁人群的FILA Fusion潮牌产品在北京西单君太百货商场亮相。通过品牌群的构建,FILA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场景中人们对高端时尚运动用品的需求。在开设新店时,FILA采用“一场多店”以及建立综合旗舰店的策略,即品牌群中不同品牌的零售店协同进驻商场或综合旗舰店,实现叠加式的增长。
很显然,FILA这个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安踏超强的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不是安踏在运营,而是别的某个体育用品公司在运营,FILA重蹈百丽运营时亏损的覆辙,都是有可能的。
FILA的成功对安踏有着革命性意义,坚定了安踏走多品牌之路的信心。2015年底安踏收购了Sprandi(斯潘迪),2016年与日本的DESCENTE(迪桑特)达成合资协议,2017年又收购了韩国的KOLON SPORT(科隆)。
多品牌的好处在哪里?举个例子,北京西单君悦百货7层汇集了15个体育品牌,安踏集团有4个。男士运动短裤从顶级专业定位到大众市场定位,安踏集团都有品牌,迪桑特售价在350元至790元,FILA在350元左右,安踏在100元上下。安踏的市场宽度,从18元的安踏品牌运动袜到5500元的迪桑特功能运动外套,都进行了覆盖。
丁世忠说:“现在真正唯一有办法覆盖多种品牌、多种渠道,在服装行业只有安踏。我们可以从高端的新光天地一直到县级以上的城市,这就是竞争力。”
执行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零售转型和多品牌发展,安踏在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上,风生水起,生生不息。能够形成如此强大的本土化创造力,背后是安踏的执行力和创新精神。
安踏文化的DNA是“铁军文化”。安踏信奉,再好的战略没有执行都是白搭。以推进零售变革为例,当时集团高管和销售管理人员自发每周加班一天,高管经常搭乘早晨7点的航班从厦门飞到广州,指导门店转型。他们到店时,分销商的门店经理还在外边喝早茶。被感动后,分销商和门店经理也全力以赴。分销商按安踏的要求设立“总经理店长日”,分销商总经理每月一天到门店上班、当店长,与安踏的管理人员一起分析终端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在创新方面,安踏一直有强烈的危机感。过去十年,安踏的竞争力是对渠道的把控。但丁世忠认为,未来十年,赖以生存的竞争力应该是智胜终端,也就是比竞争对手更懂消费者的需求,以消费者为核心。
这两年破洞牛仔裤非常火爆,但消费者不会在路上喊“哪家有破洞的牛仔裤卖”,甚至意识不到自己要的就是破洞牛仔裤。安踏新推出了“智慧门店”,增加了云货架、压杆互动屏、安踏优mall和仪器测鞋等“智慧功能”,从逛、看、试、结四个维度,更精准地为消费者服务。如压杆互动屏,当消费者从鞋墙上拿起一款产品时,该产品的信息就会投射到显示屏上,一方面消费者能清晰了解产品功能,另一方面安踏能在后台采集到这款鞋的“拿及率”,结合实际售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果“拿及率”非常高,但成交量低于平均水平,有可能是鞋子的设计吸引人,但上脚的舒适度不达标。相关人员就要迅速调整。
安踏集团执行董事、集团总裁郑捷告诉我,研发投入占集团销售成本的5%以上,除了厦门总部,美国加州、日本东京、韩国首尔、意大利米兰、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也有设计研发中心,共有超过200位外籍设计师,不断在设计方面推陈出新。去年平昌冬奥会武大靖夺金所穿的比赛服,是目前全球最轻、阻力最小的短道赛服。国产运动鞋过去不敢想可以卖到1000多元,去年安踏的篮球鞋在美国卖到了160美元。这就是创新与设计的价值。
4月11日,安踏集团与亚玛芬体育召开会议,宣布亚玛芬体育集团新一届董事会成立,丁世忠就任亚玛芬体育董事会主席。这标志着这桩历时半年,涉及46亿欧元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案进入尾声,安踏集团国际化进程更进一步!
优胜者之道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安踏的案例研究,使我看到了世界级中国公司的一种实现可能——与其说是中国市场、中国资本和国际品牌相结合,不如说是中国能力对国际品牌进行再创造。中国公司可以靠能力吃“国际饭”了,这是我感到特别有价值的地方。
真正重要的不是钱,是功夫,是local creation的创造力,是坚信“我必能成”的强大的执行力。
丁世忠说,在体育用品领域,“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之路,特别是多品牌之路没有人走过,我们要淌出一条路,这就是安踏之路。
在我看来,要成就世界级的中国公司,缺资金,资本市场可以提供;缺收购标的,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可以帮助。但如果缺乏内心深处的愿景,缺乏真正强大的能力,那再多钱,再好的品牌,到了你的手里也可能被砸掉。
安踏的案例告诉我们,能力之路才是怎么都绕不开的路。机会可以向外求,功夫只能向内求。中国是一个高度变化的新兴市场,是全球品牌都在这里充分竞争的国际化市场。如果能在中国建立起强大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公司就有可能站在全球视野,管理全球领先的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经济的新时代,是创新驱动、能力牵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优胜者,一定是强大的,把强放在大的前面,将是他们的基本特征。
来源:秦朔朋友圈 作者:秦朔
来源:中国服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