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诺奇为代表大型纺织服装企业活的风声水起,可结果令人唏嘘
总部位于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诺奇服装股份有限公司,由晋江人丁辉于1990年前后创办,起初专事服装生产和销售。1999年,丁辉放弃服装制造,转做服装零售。后来,丁辉将70多平方米的服装店改名为“诺奇时装平价行”,推出“平价时装”理念,一年下来,竟取得了500万元的销售业绩。
从此,诺奇越来越火。2001年,诺奇晋江青阳店开业;2003年,福州、厦门、惠安等地专卖店相继开业;2006年,省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随后,诺奇开始大幅拓展省外市场……
将制造环节完全外包,仅保留研发、设计、终端销售等核心环节——诺奇这一“轻资产”模式,甚至被美国西北大学作为案例编入EMBA教材,入选“哈佛大学管理学案例库”。
2014年1月9日,诺奇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个在港股主板上市的“快时尚”品牌。
然而,在仅仅上市半年的时间后,这家上市公司却突然遭遇“黑天鹅”事件——2014年7月中旬,丁辉被爆出卷款失联。经公司董事会查实,丁辉分别在2014年1月27日、3月11日及4月3日分四次转移诺奇公司资金累计逾2.28亿元。由此,诺奇公司陷入经营和负债的双重困境,股票也在港交所停止了交易。
受卷款案影响,诺奇对外负债沉重。最终走上破产重整之路。
无独有偶,温州庄吉集团注册资本1.01亿元,中国民企500强,曾入选“中国服装十大影响力品牌”,2011年产值近30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温州乃至整个内地纺织服装业都举足轻重的大型民企,却在2015年宣布破产。
2007年是庄吉集团下坡路的开端,是年其税后利润尚有1.2亿元,但此后平均每年以1000万元的速度下降。2012年,不断传出庄吉集团倒闭、破产的传言。当年11月19日,庄吉以公司红头文件形式向温州官方递交了一份《紧急报告》。报告称,由于近期船东弃船、银行抽贷、互保企业信任危机,三者叠加在一起,将庄吉集团推向了2013年,温州市政府介入庄吉困境,协助联系整合重组转型升级事宜。
在政府的牵头下,庄吉船业先后与希腊、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外10多个买家洽谈,最终在2013年12月31日前将被弃的一艘8.2万吨散货船成功出售。
但这并不能帮助庄吉集团摆脱困境,2015年9月6日,庄吉集团正式宣告破产,产生300多亿银行坏账,导致5000余名员工失业。
其实,诺奇和庄吉只是内地纺织服装业的一个缩影,从去年以来,纺织服装业迎来了一阵“倒闭潮”。
此外,波司登、利郎、百丽、佐丹奴、艾格、九牧王等国内一线品牌也在去年大量关闭门店、收缩战线,而这些还仅是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倒闭的中小型企业更是不计其数。
为何当年诺奇雄心壮志,如今却落寞破产,原因何在?
与纺织服装业“倒闭潮”相对应的是中国海关总署最近爆出的一组数据,今年1~2月,我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额为1005.3377亿元,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为1570.506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了9.3%和11.8%。
“行业危机虽然去年才开始爆发,但其实隐患几年前就早已埋下。”周凯曾是重庆一家纺织厂的合伙人,去年初已抽身退出这个行业,他说到:早在2008年,整个行业就已经出现危机,很多企业准备收缩产能、裁剪员工。此后中央救市,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纺织服装行业的生意异常火爆,2010年棉花价格从1万/吨涨到3万/吨,“那时真是行业的疯狂扩张期,银行也愿意给企业放贷扩产,行业掀起了一波疯狂的产能扩张。”周凯说,在福建、广东等纺织服装业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也顺势打造了一批纺织服装产业园,鼓励企业入驻并扩大产能。
不过这一切到了2012年戛然而止,很多企业订单大幅下滑,以千万一台的天价购置的进口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加上库存棉花价格剧降,很多纺织企业前两年赚的钱瞬间归零。
同时,人力也成为压在企业身上的一个重负,很多企业已经陷入“招工难——涨薪——利润下降——降薪——招工难”的循环之中。
“工人工资每年都要上调,加上社保和各项费用,一个月下来也要4000元,本来利润就微薄,每月盈利基本被工人分掉了。”在周凯合伙纺织厂的最后一年,除开各项成本后厂里几乎没什么钱赚。他说,过去棉花成本上涨时,说明市场需求好,至少有订单可以做,工人加班涨工资很正常。现在棉价没什么波动,行业需求一般,工资、银行利息、税收却一样不少。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近五年连续跟踪近百家行业大中型企业得出的数据显示,近五年间的工资支出总额年均增长率为7%左右,而五年间企业全部从业人员数年均降幅为5.7%,职工人均工资五年间年均增长率为13%,高于全社会人均工资12%的增幅。简而言之,工资在涨,人却在流失。
特别是近两年,由于国内各项成本激增,许多外资企业已经大规模的转移到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最为著名的包括阿迪达斯、耐克、优衣库、无印良品、青山商事、利丰、东京STYLE、Honeys等,这些公司正加速把订单转移到东南亚。
此外,由于中国纺纱行业设备落后,运营成本高昂,目前50支以下的低端市场份额已经被东南亚、印度、孟加拉等国蚕食。而100支以上的高端产品市场则被日本、德国、意大利把持。前后夹击之下,纺织服装行业已溃不成军。
下一个风口在哪?
在外界看来,纺织服装业似乎已深陷困境无法自拔;不过在业内看来,下一个风口正在成形。
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纺织服装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的纺织服装生产、贸易和产品设计企业已超过2600家,分布在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以来纺织业‘走出去’的步伐仍在加快。”中纺联相关人士表示,2015年以来,包括天虹纺织、香港溢达集团、红豆集团、鲁泰纺织等数十家纺织企业纷纷到东南亚投资建厂。同时,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纺织企业也在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建厂。
2月中旬,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传出消息,由联合会起草的《轻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以及相关专项规划已经完成,指导意见提出,“十三五”轻工业要以“互联网+”为依托,扩大有效供给,进一步扩大消费。提高智能化水平,培育消费新热点、新业态,满足和创造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纺织服装行业的转型,长远来说,这是一个调整和改革的问题,包含要素领域的改革,比如,加快棉花体制的改革、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问题等。其中智能型制造、服务型制造、互联网+全产业链等等业态的调整,对纺织服装行业至关重要。
可以预见,在“一带一路”及“十三五”等相关利好政策的作用下,纺织服装业并非没有机会,甚至可能迎来下一个风口。
来源:全球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