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区域战略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我国轻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构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国际化新型轻工业制造体系
2018年11月,为适应经济发展新要求,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工信部组织对《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进行了修订,形成《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记者了解到,2018年本目录与2012年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一是增加了新兴产业门类。在原有15个行业基础上增加了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和节能环保等4个行业;二是明确了产业转移的载体。针对有限承接发展产业中的每个条目增加了承接地;三是提出了引导优化调整的产业。全面权衡各地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市场潜力等因素,对现有存量产业提出需要引导调整退出的导向,对未来不宜再承接的产业予以明示。《目录(2018年本)》还对地区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进行分类,包括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四个领域。其中,消费品工业提出重点发展智能节能型家电、环保多功能家具、绿色食品,建设行业共性技术开发平台,构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国际化的新型轻工业制造体系。
而落实到每个地区的具体划分则更为清晰,以北京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区为例,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发挥对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引领作用。通过以大工程和大项目为牵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读懂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
4月18日,在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召开《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2018年本)》宣贯暨产业转移工作座谈会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何烨围绕《目录(2018年本)》中涉及轻工业优先承接发展、引导不再承接和引导逐步调整退出的产业等内容进行了解读。
何烨指出,轻工业市场化进程早、国际化程度高,产业结构调整相对频繁。《目录(2018年本)》有助于轻工行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和完善区域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轻工产业发展格局,更有助于推动我国轻工业整体迈向中高端,由轻工大国向轻工强国迈进。
在《目录(2018年本)》的引导下,各地区读懂区位优势,纷纷出台相关产业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电池行业发展为例,截至目前,已经有武汉、上海、佛山、太原、苏州等10余个城市明确出台相关产业规划。广东省发改委在2019年最新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优先发展产业的通知》中指出,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列为7大优先发展产业。其中,在绿色低碳中明确提及燃料电池、氢能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制造。浙江嘉善县发布的《嘉善县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实施方案(2019—2022年)》明确,加快推动嘉善县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和开展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促进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研发、制造与应用融合发展,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基地。湖南株洲去年12月曾发布《株洲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抓住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这个世界能源转型和动力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培育壮大氢能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将重点培育30家轻工业绿色智慧产业集群
除了政策出台推动行业进步,产业转移也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记者了解到,作为20世纪末期,依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迅速崛起的制鞋业,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制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国制鞋业竞争力升级研究》一文中指出,当前国内制鞋业“外迁”和“内移”是同步进行中。数据显示,珠三角地区制鞋企业中向国内中西部转移的约占一半,往东南亚地区转移的约占1/3。其中湖南、江西、广西、河南、四川和重庆等地成为主要的产业承接地区。借助“东鞋西移”,重庆璧山区已承接30家制鞋企业和250多家配套商落户,加快了打造“中国西部鞋都”的发展目标。
在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同时,一方面,国内制鞋业通过技术创新、渠道创新、品牌创新等途径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促进制鞋业竞争力升级;另一方面,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产业转移有助于当地特色小镇的打造。如四川资阳在承接成都产业转移时,确立纺织鞋服为地区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然后重点发展鞋材配套、鞋业生产和商贸物流,以及鞋业创意设计、鞋文化展示、旅游休闲等配套产业,形成鞋业全产业链,打造鞋业特色小镇。
企业在疏解中转型升级,产业在承接中成群聚集。何烨强调,下一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按照工信部的要求,调动轻工各行业协会的力量,通过网站、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对《目录》进行解读、宣传;二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产业发展与转移工作,组织开展专项对接活动,充分调动行业和企业积极性,推动轻工业合理有序转移;三是结合轻工业集聚发展情况,选择重点区域和经济带,支持地方产业发展和转移工作,重点培育建设30家轻工业绿色智慧产业集群。
来源:中国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