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第五期全国纺织复合人才培养工程高级培训班(简称纺织高训班)走进天津工业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纤维新材料分院,邀请资深专家的联袂授课,结合天工大“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实验室”、“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实验室”,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纤维新材料产业化技术研发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这期课程从理论结合实际,为学员梳理产业链知识、加强校企之间合作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天津工业大学科研院院长魏俊富、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兴祥、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文一等嘉宾出席了本次培训。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王玉萍主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王玉萍表示希望借助纺织高训班的平台,提高行业管理者的理论与专业实力,加大同业者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企业间的交流,希望学员都能通过本次学习,加强和高校、科研单位的沟通交流,丰富理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推动企业乃至行业的健康发展。
天津工业大学科研院院长魏俊富在致辞中表示,2017年,天工大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和在第四轮教学评估中获得“A+”为标志,目前,已逐步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基础强劲、特色交叉”的立体学科建设格局,已经形成先进纺织复合材料、膜分离技术、电机系统及其智能控制、功能纤维与技术纺织品等一系列特色科研优势。希望高训班的学员学有所得,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落地。
学习前沿理论,领略高科技纤维
在彰显纺织特色的天工大,学员们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儿童节。
北京化工大学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樑华为学员们详细讲解了高性能纤维的种类、制造工艺及应用。他介绍了高性能纤维的发明机遇、今日地位以及未来发展,系统梳理了高性能纤维的主要种类、结构性能以及制造工艺,同时介绍了各类高性能纤维的国内外发展情况,通过具体的应用案列说明了高性能纤维的巨大发展空间。当前,国家在国防、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等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非常广泛,而高性能纤维又有着高比强、高比模、多功能等诸多优异性能,因此未来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徐樑华指出,高性能纤维在品类、质量稳定性、成本、应用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挑战,未来高性能纤维行业要解决认识和理念问题,搭建好研究平台,实现协同创新。
天津科技大学副校长程博闻围绕《纳微纤维与非织造材料》为学员们做了介绍。他从纤维材料的发展现状讲起,详细讲解了纺粘法非织造材料制备技术、熔(溶)喷法非织造材料制备技术,以及智能服装与服饰关键制备技术。他指出,纺粘和熔喷非织造材料生产技术正在向宽幅化、复合化、高速化、组合与集成化方向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闪蒸法非织造材料生产技术已经建立了中试生产线,未来两三年内有望实现工业化生产;熔喷法纳微纤维技术,生产效率高,纳微纤维生产规模化技术,纤维超细溶剂的快速萃取与回收比普通纤维容易,工业化前景较好。
学习期间,学员还参观了天津工业大学“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实验室”、“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实验室”,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纤维新材料产业化技术研发基地。
天津工业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纺织高等教育的学府之一,拥有“中空纤维膜材料与膜过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纤维与储能技术实验室”、“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实验室”、“现代机电装备技术实验室”、“电工电能新技术实验室”、“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先进纺织复合材料”、“膜分离技术”、“特种纤维与产业用纺织品”、“纤维界面处理技术”、“机电设备集成制造”、“半导体照明与材料”、“工程电磁场与磁技术”、“电机系统及其智能控制”等特色科研优势,构建了以能源材料、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数字化纺织、功能服装、纳米材料与技术、生态与环境等方向为重点的支撑领域,确立了文化创意、物联网技术、循环经济、纺织经济、工业工程与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应用法学等新兴发展领域。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奔月”工程、水处理技术、新材料开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高科技产业。参观中,学员们近距离触摸到了高科技纤维给国防军工、航空航天领域带来的神奇。
参观结束后,回到课堂,中纺联科技发展部还主办了2019年度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交流活动,围绕2019/2020纺织科技前沿趋势“非织造与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主题,针对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发展现状、制备技术及应用等不同视角展开了交流。青岛大学夏延致教授就海藻纤维的相关情况;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副总工程师黄庆就PAG纤维制备技术的开发及在医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天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尹翠玉教授就绿色纤维素再生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并与学员们围绕新纤维的开发、市场等主题展开了讨论。
经过三次培训,学员们互相增进了了解,并在此次课堂上选出了班委成员。班委们依次上台进行了就职宣讲。
探索科研前线,推动转化力度
行程第二天,学员们来到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纤维新材料分院——依托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雄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在天津武清建成纤维新材料产业化技术研发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致力于解决化纤行业急需的技术难题,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和具有创新性的新技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
基地建有聚合物合成与改性、溶液纺丝、熔融纺丝、功能膜加工、功能母粒制备等小试、中试试验线及分析检测实验室,形成了一个集应用基础研究、工艺技术研究、设备开发与集成、工程化配套于一体的完整体系,建立了应用基础研究—工艺和设备集成开发—工程化配套为一体的技术开发模式。依托现有科研实力,基地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项目、科技部院所专项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的小试、中试及产业化试验平台。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李鑫向学员介绍了原液着色纤维开发的背景、基础知识、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据悉,纺织印染废水排放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总量约11%,每年20~23亿吨,原液着色纤维的开发与应用是工信部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的重点工作。他从原理入手,向学员们详细介绍了颜色与测量技术、着色剂、色母粒(色浆)等基础知识,他介绍到国产原液着色纤维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前期,但目前产量只占化纤总量的10%左右,增长空间巨大,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他指出我国制造业当前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由单项技术产品攻关向全要素汇聚的产业链转变、由单一企业局部创新环境改善向营造产业跨界协同创新环境转变。我国原液着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应当从产业技术创新链和创新体系总体谋划;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树立高端产品形象;要实现原液着色+功能,柔性制造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制造和应用;要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数据库、交易平台等实现原液着色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此外,李鑫副院长还结合当前国内企业开发情况介绍了原液着色纤维的相关应用案例。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杨卫民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的进展(静电纺丝+3D打印)。他指出,静电纺丝法是制备纳米纤维的有效方法,纳米纤维的宏量制备技术已经取得突破,需要进一步解决纳米纤维产品的均匀性和应用领域的针对性。他还详细介绍了3D打印的研究背景及当前研究进展。
两天的学习与参观让不少同学大呼过瘾,一方面学员们了解了当前行业科研前线最新信息,从技术研发及原理的角度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也有利于企业跳出思维框架,解决实际问题。
来源:中国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