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精通纺织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是我国服装舒适性研究的开创者、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在中国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的道路上织就了自己的斑斓人生。
姚穆,著名纺织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0年出生于南通唐闸镇,1948年考取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1952年毕业于陕西国立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并留校任教。现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荣誉委员;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纤维分会副会长。以他为首编著的《纺织材料学》,是该学科的经典之作。
见到姚穆院士,是在他位于西安工程大学家属区的私宅。占去大半面墙的书架,在一众偏老旧的家居陈设中,显得尤为抢眼。各种专业书籍满满当当,放不下的则在一旁的桌上摞成了小山。虽已近鲐背之年,这位中国纺织工业的功勋泰斗依然耕耘不辍,“昨天畜产品流通协会的同志刚刚来过,我们在筹备出一本中国羊绒发展史方面的专著。”
生于纺织之乡南通,从学纺织、教纺织,到做纺织、研纺织,姚穆的一生与“纺织”二字结下了深厚情缘。作为我国服装舒适性研究的开创者,时至今日,他的研究成果仍是我国极地服、宇航服、作战服等特种功能服装面料设计与暖体假人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姚穆也是多项国家“特殊任务”的承担者,他的履历,不少都和中国人的时代记忆紧密相连。接受采访时,他和记者聊起了曾经为“非典”防护服研制突击奋战的难忘经历。2003年“非典”肆虐,在被感染和死亡人群中,医护人员占了三分之一。姚穆心急如焚:“如果连医生护士都活不了,‘非典’治疗就变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而在当时,医护人员不得不穿上密不透气的防毒服工作,4个小时下来,出的汗就有半公斤重。
什么样的服装,既能把毒防住、又能让水蒸气透过去?临危受命的姚穆加入一个28人的核心研发团队,基于过去的研究成果,通过多次实验测算,他和团队最终选出了制作防护服的关键材料——聚四氟乙烯薄膜。
2003年4月28日,姚穆和团队20多个日夜不眠不休研制出的新型医用防护服迎来专家鉴定。经会议讨论,防护服的国家标准当天批准当天实施,“这是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
4月28日当晚,“非典”防护服投入批量生产,5月1日配送到北京小汤山医院投用,此后陆续供应全国。时隔16年,姚穆至今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每一个反馈数据:“从5月2日一直到当年底,小汤山医院共收治非典病人1373人,医院的1380多名医护工作者中,没有一人受SARS病毒感染。”
回望与纺织工程事业相伴的大半生,姚穆前进不止的步履总是应和着国家发展之所需。新中国成立之初,纺织工程专业缺少现成的教材,他就自己编自己教;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涂在羊身上的新型颜料,使得“华达呢”因存在沥青点而大量报废的问题迎刃而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创外汇”,姚穆和团队用花色繁多的混纺衬衣,一举敲开了美国高端市场的大门;香港回归之际,他负责研究设计的新一代军服,让战士们在罗湖桥上展现驻港部队的英姿和军威……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制定纺织材料及纺织品国家标准、军队标准等近20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8部……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这位学界眼中的“纺织百科全书”、业界公认的“中国纺织材料大家”表现得谦逊而淡然。“人活着就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祖国和人民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去。”人生的历练苦难、研发中的坎坷挫折,都成了姚穆口中娓娓道来的一个个小故事。
从事纺织行业近七十载,姚穆可谓见证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崛起。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姚穆认为,“纺织产业生产的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发展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迫切需要的战略性材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严格保密、控制和禁运的重点技术领域,必须加快发展。”
姚穆也始终关注着南通纺织业的发展。“近40年来南通的纺织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家用纺织品成为行业潮流风向标。”姚穆透露,最近他还就鸡脚棉在南通等地的推广种植专门向南通市科协发了建议书。“希望南通继续在纺织产业上谋创新,把纺织与更多领域结合起来,实现品种、用途、品质等多方面的提升,让中国让世界看到更多南通身影。”
来源:中国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