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8日,是广州科光机械有限公司的九周岁生日。2011年,孙毅和其他合伙人创立科光的时候,他们没有想到科光的爆发会来得这么快:年产220台,连续四年饱和的产量……科光的气液染色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印染企业的选择。
技术控眼里的痛点
在珠江三角洲,有很多像孙毅这样技术出身的人,在这片产业配套丰富的地区扎下了根,他们带着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市场经验,在纺织这片沃土上找到了技术与事业的结合点。
然而,初创企业一定要有自身的竞争力,才会有立足之地。虽然珠三角制造业发达,但企业并不是象牙塔。创业前期,在市场前景不那么明朗的情况下,科光团队的想法很简单。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想做一款产品,如果能做到5000~6000万产值,企业应该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我们最初的目标。”谈及初创时的想法,身为科光总经理孙毅很坦诚。从2011年企业创立时的3600万元产值,到第二年的7000多万元,再到2015年的1.2亿元,科光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初的设想,也证明了企业在做了一年气流染色机之后转向气液染色机是正确的,正是在业务需求的不断摸索中,市场需求越来越清晰。
据了解,气流染色机是以循环空气替代水来牵引被染织物,因而与传统的溢流染色机相比,浴比大为降低,然而气流染色机在国内厂家的使用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一些问题。
在科光管理层看来,这些问题并不是气流机设备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其对操作要求复杂,对工厂的管理水平、助剂、染料等有一定程度的使用要求,在印染厂的实际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其实每个机器都有天然的优势,各有各的市场,我们之所以转向气液机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当时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契合了技术发展的需求。技术是要进化的,市场需求不可能一步满足,需要累积。背后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成本、市场竞争的倒逼。”孙毅对于技术和市场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只有找准市场痛点才能更好地找准企业的定位。
科光的取舍是综合的结果,也是科光团队在市场和技术驱使下做出的正确抉择,当前饱满的订单也证明了他们的选择是对的。
融会贯通应对市场考验
“正是看中了针织面料梭织化,梭织面料针织化的市场趋势,我们才赶上了这一波的市场红利。”谈及这几年的爆发,孙毅这样说到。的确,随着这几年消费市场的逐步变化,气液染色机的市场正在逐步打开。
“最早气流机有两个流派,一个是走纯气流染色的线路,走这条路线的设备节水效果明显,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雾化染色深色上不去,敏感色不好染,洗水的时候效果也没那么好;另外一条路线是,用气流带动布的运转,染色用的是水。我们从最开始的气流机上加溢流喷嘴,慢慢变成真正的气液染色机,这个过程用了三年。”孙毅并不忌讳谈及技术的来源与发展。
他坦言,中国纺机制造经历着独特的发展过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也是科光所经历的。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加上独有的技术和工艺路线,融会贯通,可能更符合当前中国纺机行业的发展。
国外的气液机在国内推广不是很好,一方面由于价格很贵,货期长;另一方面,由于距离市场远,一些客户的需求没有办法得到及时满足。而我们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随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先解决客户的需求;同时,也积极关注国际先进同行,随时和客户碰撞,只有把需求和国际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设备。简单的拿来主义是经不起市场考验的,但科光工业不怕。
突破思维天花板
一家企业如果拥有核心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更有话语权;如果有更强的制造力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则可以更好地提高效率。
“把溢流机的喷嘴拿到气液机上,一开始大家都是这么做,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传统的模式或许已经出现了天花板,需要新的思维。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杀手锏’。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两款不同的喷嘴,通过改变喷嘴的结构,一方面对敏感色的重现有了大幅改善;另一方面,在染色的过程中,有时因操作工的熟练程度不同,加上设备等原因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折痕,通过对喷嘴的改善,使其更容易被控制,操作简单,很好地改善了布的折痕问题,布面更平整与重现性更好。”孙毅说。
气流推动染色是使用强大的气流吹开织物并推动织物运转,风机作为气液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光工业在风机的研发方面也花了很多精力。目前科光气液机的风机结构与市场上传统的气流染色机风机不同:传统的风机比较大,能耗较大;还有一些厂家采取极致降耗的设计,大约能适应85%的面料加工。而科光的风机与传统的相比更加节能,又比极致降耗设计的风机适应面更广。在一些关键部件科光有着更多的尝试,正是这些尝试让他们取得独特的成绩。这大概也是科光这个团队的优势:年轻、勇于突破,始终保持开放与探索的心态。
为染厂数字化做准备
2018年,对科光是充满变化的一年。
2018年以前,科光的气液机在江浙市场特别是绍兴市场占产能的60%,珠三角占30%,其它地区10%。2018年以后绍兴市场可能占了产能的20%,海外市场已经接近30%,主要是越南、柬埔寨、缅甸,珠三角占20%,汕头占20%。“因为科光目前只有一款设备,所以我们要紧跟市场,把气液机做到极致。纺织行业的变化,虽然每年看起来都差不多,但市场上面料变化很快,随时挑战科光设备的适应力,我们不能失去任何一个客户,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专业上。只有做到技术紧贴市场,才能始终保持我们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孙毅说。
为了扩大产能,2017年科光买土地筹建新的生产基地。“为了工厂的设计,我们参观了很多行业的先进工厂设计,请教了很多优秀的前辈,研究了很多的方案。”孙毅介绍说,新建厂房之后,科光的产能将增长100%以上,新厂的研制重点也将针对现有产品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
“印染是纺织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但印染企业给人的印象一直是高污染、高能耗,虽然近年印染企业在巨大的环保压力下,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印染企业的智能化发展仍相对滞后,中央管理和在线监测系统虽已推广,但仍面临很多困难,自动化仪器对染色工艺的帮助还不成熟,目前我们想攻关的是如何对染色工序实现在线的数据化的管理,通过在线工艺对重现性进行更进一步的提升。染色机的厂家以前在机械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但软件方面投入不够,自动化的尝试也不够。现在随着市场的变化,染厂对生产的工艺和数字化的要求也逐渐起步,这些就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孙毅说。
找到正确的路径
即使在理论前沿,要让技术变现,实现产业化生产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除了技术,气液机对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加工中的精细度、耐用度都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因为当产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小到一颗螺丝都会引发蝴蝶效应,对于生产方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更加严谨认真。
在科光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孙毅与他的团队也的确碰到过这样的问题。
“2013年我们推出第一代气液机的时候,市场反响一直很好,企业订单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然而,生产的数量一上来,随之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前后投入了2000多万,改造超过200台的机器才逐渐解决了那些问题。”孙毅坦言,这个过程整个团队十分煎熬。
“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甚至觉得这个坎很难过去,暴露出的问题太多了,自己都接受不了,印染企业在有很多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科光,遇到了这么多问题,是质量也是管理的问题!痛定思痛,我们对企业的各项管理和生产流程进行了调整。”尽管孙毅说得不是那么多,但是可以想象出那个过程的艰难,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过程,才让科光团队意识到企业到底要往哪儿走。
“于我而言,最欣慰的是队伍的成长,在最困难的时候大家还是选择在一起。科光刚创立的时候像一个没有长远明确目标的人,没有想到之后的发展那么好,在经历了那一段困难的时期之后,更给了我们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企业下一步的发展。”
科光的管理团队回到第一次碰撞的咖啡厅,提醒自己不能走偏了,煎熬之后的团队更加成熟,也更踏实。如何在市场的变化与波动中寻找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平衡点?如何不断保证对产品的专注?他们在持续探索着。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魄力与潜力,因为这个团队足够年轻,1979年出生的孙毅,70末和80后,甚至90后组成的核心管理团队,一定能够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让科光能更快、更灵活地迎合市场。
来源:中国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