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降息潮”愈演愈烈!截至2019年8月12日,包括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内的20余个国家,先后降息。
面对以“降息潮”为代表的全球货币政策的变化,小白投资者不妨了解下:什么是货币政策?央行是通过何种手段来调节货币政策的?对于市场(股市/债市/汇市)的影响如何?做投资应该注意些什么?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央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众所周知,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中,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价值,同时又享受他人提供的服务——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那么在其中,货币又算什么呢?货币实际上是这个经济体系的“润滑剂”。就如一个专门生产锤子的铁匠,去饭店吃饭,如果没有货币,他可能需要用所生产的锤子去向饭店换饭吃——这种原始的物物交换的效率非常有限。
在货币的帮助下,铁匠可以将锤子卖给真正有需求的人,然后利用取得的货币享受到饭店的服务。而饭店也可以用取得的货币,支付员工工资和上游供应商的货款。在这样一个货币“润滑”的模型中,社会需求得到更好的匹配和满足,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润滑剂”,虽然货币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严格的说仅具有交换/存储/标价的作用),但货币供应量的多少,会对经济体系的稳健运用产生作用,就如润滑剂对于维持机械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性一样。
那么,货币供应量应该保持一个怎样的水平比较好呢?
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如果货币供应量能够根据经济的增长,保持一个相匹配的增长水平(温和的通胀),对于一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是有积极意义的。过高的货币供应量,势必导致货币迅速贬值,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津巴布韦就是一个例子,表现在货币上有无数个零,人人都是吃不饱饭的“百万富翁”,物价一时一价,极度不稳定);相反,如果货币供应量过低,则会导致“通货紧缩”,物价降低,市场交易不活跃,直接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央行会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即货币政策。
央行是如何调节货币政策的?
如前文所述,央行在调节货币政策,保证经济持续稳健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这些货币政策的调节手段具体包括哪些呢?
在实务中,我国央行主要的货币政策调节手段包括:
1、公开市场操作,即央行在公开市场,向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一级交易商),买卖一些有价证券,进而实现货币的投放回收,以及流动性管理。常见的公开市场操作包括:
(1)回购/逆回购。该操作的主要证券是央票,当需要回收(货币)流动性时,即向市场投放央票,收回金融机构手中的资金,专业术语叫“回购”。当需要投放流动性时,央行又用资金从金融机构手中收回央票,即“逆回购”。回购与逆回购的期限往往为7天、14天和28天,适合对市场的短期流动性进行调节。
(2)中期借贷便利(MLF)。顾名思义,MLF是央行对中期基础货币进行调节的货币政策工具,资金投放主要以质押的方式,即由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获得央行的资金投放。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投放期限往往是3到6个月,主要针对市场的中期流动性进行调节。
另外,金融机构还可以根据自身流动性的需要,向央行申请常备借贷便利(SLF),与央行“一对一”的交易获取流动性支持。
2、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如房地产政策收紧后,很多银行的房贷利率往往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到30%。
在我国,基准利率由央行根据当前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调节,对于市场有指导作用,基准利率下调,意味着实体企业理论上可以以更低的利率获得融资支持,市场流动性增强。反之亦然。
3、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为了控制风险,需要将一定比率的资金放到央行,即存款准备金。如我国当前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4%,意味着如工商银行收到100元存款,首先需要将其中的14元放到央行,剩下来的86元用于放贷。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意味着银行可以以更多的资金进行放贷,市场流动性增强。
除了一般的下调准备金率,央行还可以因为扶助“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需要,对特定金融机构进行定向降准,将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落到实处。
4、窗口指导。窗口指导是央行通过劝告和建议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一种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一种劝谕式监管手段。窗口指导虽然源于国外,但在中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为我国大部分的金融机构以国资为主,在窗口指导下,各机构也会配合央行防范风险,实现调控目标。
以上是我国央行调节货币政策的常见手段,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属于对于中短期市场流动性进行微调,而调节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则是在长期层面对市场流动性进行调节,相应的市场影响较大。值得一提的是,窗口指导具备一定的中国特色,因为我国金融机构以国资为主的特点,在关键时刻,容易在央行的指导下,发挥集群效应,控制风险,实现调控。
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几何?
以上介绍了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节的手段,那么货币政策的调节,对于市场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以央行8月2日电话会议的最新表态——“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增加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和常备借贷便利额度,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来看,下半年货币供应量应该会增加,市场流动性会相对充裕。这对市场利率、汇率、通胀率、股市、债市都会有影响。
1、市场利率。随着流动性的充裕,预期市场利率将出现下行趋势。特别表现在无风险或者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方面,如余额宝的收益率。这两年,余额宝收益率持续下行,不是因为天弘基金的管理能力不强,主要还是因为在市场流动性持续充裕、信用市场不理想的情况下,大量资金流入风险较低的利率市场,导致无风险或低风险的宝宝类产品的收益率持续降低。
2、汇率。在一个无外汇管制、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流动性充裕和利率下降,会导致资本流出,本币贬值。我国目前存在着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故流动性充裕和利率下降对于汇率直接影响不大,但是对于维持汇率稳定的压力将增大。8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破7,有很多的因素和解读,笔者认为降低维持汇率稳定的压力也是因素之一。
3、通胀率。流动性充裕,即市场上的资金多了,不排除通胀率会有一定增长,但将在可控的范围内。
4、股市。流动性充裕,利率下行,对于股市存在利好。一方面,上市公司融资能力增强,可以配置到更低成本的资金来开展生产,这有利于利润的提升。另一方面,投资者的资金成本降低,对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存在一定提升。
5、债市。对于固定收益债,特别是低风险的固定收益利率债利好。如某个债券的票面利率固定为6%,假设此时,市场利率降低至4%甚至更低,但固定收益债券的收益仍然锁定在6%,债券价值提升。当然,利率下行,对于浮动收益债的价值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流动性充裕,会降低利率,提升通胀率,增加汇率稳定的压力,对于股市和债市存在一定的利好。
投资者需要注意些什么?
显然,无论是央行几乎每周都要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回购/逆回购),还是影响更大的降准、降息,货币政策是市场上永恒的话题。
那么,面对着货币政策的调节,投资者应该注意些什么?
1、顺势而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往往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投资者可以顺势而为,在降息宽松周期,可以考虑配置一些股票、信用债和房产(需考虑房地产政策)等资产;在加息收紧周期,可以考虑一些高等级的利率债,或者现金为王(一些短期且流动性好的产品)。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个人力量是无法与大趋势抗衡的,没有把握好趋势,踩错时点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2、多元化配置。因为货币政策对于每一类金融产品的影响存在差异,将资产聚焦在某一类产品(如股票)上,去赌货币政策变化,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更好的办法是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对冲货币政策变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收益。
3、细心观察。货币政策信息的出现是非常频繁的,如央行平均每两周会进行回购/逆回购的操作,调整市场的货币供应量;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在每个工作日都会被更新,反映当前的一个市场利率情况;最后央行调整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也会成为当天的重大新闻进入人们的视线。作为投资者有必要留意这些动向,保持对市场的敏感。
来源:全球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