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宏观经济 > 雪松控股副总裁韩刚谈“一带一路”布局及行业发展: 简单地靠买卖没有大前途 下半年供应链金融“全力出击”

雪松控股副总裁韩刚谈“一带一路”布局及行业发展: 简单地靠买卖没有大前途 下半年供应链金融“全力出击”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也是让中国企业更早地觉醒,我们需要一个自己能更好掌控的全球体系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作为广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世界五百强民营企业,雪松控股已经成为广州这个“千年商都”的一张靓丽名片,近来频频以“广州民营企业代表”的形象亮相各种国际场合。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粤港澳大湾区”双重机遇下,雪松旗下供通云供应链集团正朝“做大做强供应链金融”与“全面走向国际化”两个方向发力。雪松“计划在三年内做到国际大宗商品领域前五位”,目标是成为“中国的嘉能可”。

4月2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雪松控股集团副总裁、供通云供应链集团总裁韩刚,就公司在“一带一路”市场的布局及其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对话。

谈及市场高度关注的中江信托收购案,韩刚表示,中江信托发展战略的重头戏是供应链金融。目前,雪松内部已就新商业模式形成了共识,具体打法与组织架构等配套体系亦已准备就绪,下半年,雪松将在新商业模式下“全力出击”,今年底到明年初有望看到新成果。

在沿线拥有自己的供应链

《21世纪》:雪松在“一带一路”市场上布局如何?

韩刚:雪松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市场不停开拓,今年冬季达沃斯期间与乌克兰工商会达成的战略合作只是众多布局中的一小部分,双方将进一步开拓乌克兰市场,更好地将乌克兰产品销往中国。

我们的布局前几年就开始了,包括去年收购总部位于瑞士的Integra公司,这是一个拥有30年历史的国际化工供应链网络,我们实现了51%的控股。它在新加坡、欧洲、中东、韩国等地均有网点,通过并购,我们实现了在“一带一路”沿线拥有自己的供应链网络。这个供应链专注于化工产品,可以和我们旗下齐翔腾达的化工企业进行更好的协同,利用该网络可以更好地把产品沿着“一带一路”市场销售出去。同时,在“一带一路”尤其是中东一带,又可通过该网络更好地获得原料,满足我们的生产需求。

矿产品方面,我们也在“一带一路”市场资源开发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在蒙古拥有自己的铁矿,在俄罗斯积极参与铁矿开发,在非洲国家参与有色金属开发等等。

《21世纪》: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时常陷入“买啥啥贵,卖啥啥贱”的局面,原因是什么?

韩刚:中国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绝对的最大买家,像铁矿石、铜、铝等商品采购,中国都占到世界出口的一半以上。比如世界铁矿石海运贸易的百分之七八十都到了中国市场。

我们在改革开放40年后获得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在资源的保障上起步比较晚,由于没有可控的资源,换言之,没有可控的供应链,导致“买啥啥贵,卖啥啥贱”。

我们将来要做的事情,其实与国家战略是一样的。我认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也是让中国企业更早地觉醒,我们需要一个自己能更好掌控的全球体系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以便更好支撑我们的制造业,增强我们的竞争力。

把控好“微笑曲线”两头

《21世纪》:雪松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的嘉能可”,中国供应链企业与世界级竞争对手之间距离还有多远?

韩刚:坦率地讲,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我们的制造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但供应链企业还有一些距离。

经过几十年发展,国内出现了一批像雪松这样的千亿级别供应链企业,但相对于“嘉能可”这样的几千亿美元级的供应链企业,我们还是一个小兄弟。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网络建设方面、在资源保障和资源开发方面更要“加班加点”,努力地把供应链弥补起来,真正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21世纪》:在打造自身竞争力方面,中国企业需要在哪些领域加强?

韩刚:首先,在新形势下,整个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就是简单地靠买卖,是没有大前途的。在打造自身竞争力方面,需要在供应链全链条、在每个服务环节上做好增值,完成对客户的各种服务,获取利润,从而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

第二,在供应链“微笑曲线”两头的把控方面,要先知先觉,要早动手。最上游的资源开发和掌控要做,对下游成品网络的开发和建设,尤其是国际化网络的开发建设,也需要动。

从整个中国供应链体系来看,这两块其实是我们的短板。无论是雪松,还是其他有民族责任感的企业,我建议都应该在这两端积极努力,为自己的发展也为国家供应链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供应链金融是最强抓手

《21世纪》:雪松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上应用如何?对打造中国现代智能供应链领军企业有何作用?

韩刚:现在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慢慢发展为链条与链条之间的竞争,即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国内也罢,全球市场也罢,都是这样。

“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起来后,会形成一个全新的供应链体系,当然中国是核心成员之一。当这个全新的供应链体系建立起来后,会与传统供应链体系形成“竞合”关系,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在供应链体系的竞争过程中,不管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竞争的是什么呢?竞争到最后就是看技术、看效率。哪个链条效率更高、服务更好,哪个链条就有竞争力,链条里的企业就有竞争力,最后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在竞争中如何提高效率?自然就要靠技术,现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供应链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机遇。哪个链条、哪个企业在应用方面能率先打开局面,可能就会在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

雪松这些年来不遗余力地在技术上进行投入,我们希望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大宗商品智能供应链方面起到领先作用。雪松与美国公司合作,运用大数据技术、利用气象卫星观测全球储油罐的油量,是我们把技术应用到供应链体系的一个尝试。我们非常有信心,这些技术手段会把我们供应链服务的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

《21世纪》:目前雪松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如何?未来有何布局?

韩刚:最近,我们集团董事局主席在南昌接待中江信托投资者时,谈到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中江信托发展战略重头也是供应链金融。整个雪松集团,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产业集团,都围绕供应链金融在开展业务,服务于我们的实体企业。

在这一块,我们会做一些非常领先的尝试,这些业务模式可能在国内综合性企业里面也是领先的。当这些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后,我非常有信心地说,必然会推动整个雪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把供应链金融和传统客户群体、核心企业更好地结合,服务于我们的几千家客户。集团的目标是服务三万家企业,现在正朝着目标迈进,供应链金融就是我们最强的抓手。

至于具体商业模式,我们内部已形成共识,具体方案、措施、打法、包括组织结构、激励体制等整套东西都已做好了准备。应该说,今年下半年,我们就会在这个新商业模式之下全力出击,今年底或明年初有望看到一些新成果。

不为广东竞争力担心

《21世纪》:在“一带一路”市场扩张有何挑战?企业以及行业、监管各方如何更好配合?

韩刚:习惯了国内环境的企业“走出去”时可能会遇到不少障碍,包括最基本的语言障碍,以及对国外法律、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适应性等,在这些方面,我们非常需要有关机构的更多支持。

原来有句话叫“抱团出海”,供应链企业常常是伴随着制造业企业一起“走出去”的,但有时候在海外还是会遇到一些政治风险,比如说,前段时间有报道称,某些国家直接把矿山矿权收归国有了,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就非常需要海外驻地使领馆和相关机构的支持。

我觉得,“抱团出海”不仅是中国企业抱团出海,还包括政府的决策和监管部门,共同抱团出海来形成一个合力,应对国外复杂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环境下的竞争。

我们希望政策上能加强对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的支持,支持头部供应链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全球资源配置,提升中国在大宗商品领域的议价权,积极参与全球大宗商品供应链竞争。

《21世纪》: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舆论担忧,制造业大省广东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面临制造业转移的压力。作为广州本土500强企业,雪松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雪松可以做什么?

韩刚:首先,我并不为广东担心。经过广东人民40年来的艰苦奋斗,广东打下了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这种优势不会轻易丧失。可能有些靠廉价劳动力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往内地转移,甚至转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但这关系不大,恰恰是逼我们转型升级的一个动力。

在这方面,广东不乏人才、不乏机制,广东政府也在非常积极地转型。过去几个月,我们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带领下,积极到海外推介,共同参加了达沃斯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我们能感受到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在转型过程中的积极作为,有这样一个从政府到民间的体系,我并不为广东的竞争力担心。

至于雪松,会继续扎根广州,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是主要抓手。我们首先要服务好广东省内供应链体系中的大量中小企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转型升级。粤港大湾区给广东、给雪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我们会抓住机会获得企业的发展,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从全球角度来看,制造业是国家力量的基础,谁拥有现代制造业谁就拥有话语权,而供应链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石和血液,雪松作为广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希望在广州继续发展,成为世界级实业企业,最终实现我们的对标目标——成为“中国的嘉能可”。

 

来源:21经济网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