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专家时评 > 武汉老城新生:500年商脉孕育新动能

武汉老城新生:500年商脉孕育新动能

通过政策引导、政府规划落地及企业落实等多元组合拳的配合,在中国中部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武汉市正在走出自

长江南岸,一条中国最长商业步行街——楚河汉街,正在以不可复制的模式,将商业和文旅融合,形成一种新型产业塑造模式;长江之北,以500年商脉起源的汉正街正在褪去老汉口商业文化的积垢,形成百万平方米营业面积、逾千亿元规模的服装产业集群,在老城新造、新旧产业的轮回中,形成武汉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

而围绕长江两岸的武汉市,以光谷生物城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正在被打造成万亿产业集群。此外,武汉市人民政府正与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商团谋划建设各类国际化的国际产业园,在武汉市的国际化规划中,先进的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中,欲迅猛发力。

这种多元化的产业格局也增加了武汉的经济活力。今年前三季度,武汉以11528.4亿元的GDP总量跻身2019年“万亿俱乐部”。从总量与增速来看,武汉也位居新一线城市前列:除了上海和北京GDP超2万亿元,武汉同深圳、广州、重庆、天津、苏州、成都、杭州、南京等9城GDP总量超1万亿元,前三季度GDP增速跑赢全国平均增速。

这些美好的蓝图,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武汉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抓机遇谋发展”主题新闻采访团实地走访武汉市在各类新兴产业代表园区及企业,探究武汉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政府规划落地及企业落实等多元组合拳的配合,走出自己的产业升级及高质量发展模式。

“最长商业步行街”不可复制

12月5日上午,在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楚河汉界上,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总经理杨胜军驻足汉街,对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向记者一行回顾了这条新街与企业融通的发展模式。

2010年,武汉汉江一带开始修建地铁站,在饱受沙湖淤泥之扰的当地居民呼吁下,社会各界开始规划东湖以西到沙湖的空间,打算在此地上为武汉再创一个新商区。

2011年前后,武汉市正式启动对沙湖地区的旧城改造,计划在位于传统教育、文化中心的武昌区,利用武汉百湖之市的优势,连通沙湖、东湖,修建楚河。而在楚河岸畔,则开设了一条连通两湖的人行步行街。

“楚河汉街位于武昌中北路核心地区。” 武昌区商务局副局长黄秋莉介绍,在《武昌区十三五商业网点规划》中,明确将楚河汉街纳入区级中北商圈,并让其在武昌区的“三圈、两带、四街、多点”空间布局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而在政策的扶持方面,武昌区政府通过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商业街区在首店品牌引进、老字号集聚、业态升级及夜间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并着手激活优化楚河汉街的商业底蕴。

黄秋莉解释称,此举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让楚河汉街由传统消费型商业业态向与文化、旅游等更趋人文特色的新兴业态转型升级。

2011年9月底,楚河汉街正式开街,并逐渐成为武汉市假期人流排名前列的热点旅游区域。而其间,楚河汉街引入了号称亚洲第一的汉秀剧场、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杜莎夫人蜡像馆、湖北省最大的书城文华书城等具有特色的商业体入驻。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总长1.5公里的楚河汉街,包含购物、餐饮、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综合业态,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达2954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28.5亿元。

2013年9月28日开业的杜莎夫人蜡像馆赶上了汉街开街以来的第一波红利。“2015年,汉街人流量突破2000万人次,杜莎夫人蜡像馆也迎来第一次开业红利。” 杨胜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作为来自伦敦的品牌,他们瞄准的是武汉中部作为国际交往中心、交通、人文等方面的优势。

而在此后楚河汉街的调整中,公司逐步将蜡像馆与汉街的品牌进行融合,并将追求异国体验、明星光环的客群短途游需求作为目标,不断调整。目前,武汉馆拥有60尊蜡像、占地1000平方,面积排在全球第20位,但人流量则高居第12位。今年,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迎来了2015年之后的爆发性增长,人流量23万人次,相当于汉街基础客流1%的转化率。

汉正街的商脉传承

一江之隔,位于长江北岸的汉正街,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街”美誉,传承着老汉口500年商脉。

2011年初,一场大火改变了汉正街发展轨迹,传统市场搬迁改造就此启动,关闭“老鼠街”“十三行”等传统市场43家,完成拆迁近100万平方米。

对于“浴火重生”后的汉正街来说,如何在传统的商业基础上抓住“汉口之根、武汉之心、世界之窗”的定位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汉正街腾退出来的的空间,武汉市先后引入武汉国际时尚中心、复星金融岛、恒隆广场等一批投资过百亿的产业标杆项目。新生的汉正街背后,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服装产业链,辐射拉动30余个产业园、4000多家服装企业、数十万产业工人。

其具体模式则是,在武汉周边城市进行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而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交易贸易则在汉正街推出。通过这种分工协作、资源互补,初步形成跨区域经济合作格局,产业规模逾千亿元,与杭派服装、粤派服装形成三足鼎立态势。有业内人士称,汉正街服装生产配套能力,甚至已超过广州、杭州。

但汉正街仍有短板,即原创设计品牌的缺失,是这个老商业中心涅槃重生的面临的最大问题。面对这一短板,武汉市加速弥补,今年初,武汉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推动汉正街等传统街区加快复兴,提升武汉“买全球、卖全球”商贸流通功能。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推动汉正街高品质发展。其中,针对原创设计品牌的引进,汉正街去年引入云尚·武汉国际时尚中心落户,不仅为商户们孵化原创设计的人才,还提供了配套的物流和销售顾问。并通过原创星计划与深圳60家原创设计师品牌签约,将为汉正街带来近20亿元年产值。

在近10年的落地过程中,汉正街正经历新一轮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转型升级发展,通过市场导向、产业协同,实现了对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县域经济的带动。

发力智能制造与大健康

城市里商业的辐射拉动的是城市的整体经济活力,而在这种模式的塑造中,也被运用在各类高新产业的扶持上。

今年初,武汉继光电子、汽车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后,把下一个万亿产业集群聚焦在大健康产业。4月,武汉正式发布《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及《武汉市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规划,到2035年,武汉市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超过2万亿元,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重要节点。

在政策支撑下,新的医药产业集群也在形成。目前,武汉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基本构建了20多个生命健康子行业,形成了以光谷生物城为代表,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环同济一协和国家医疗服务区和长江新城国际医学创新区为核心的新格局。

经过10年发展,光谷生物城已集聚各类生物企业2000多家,产业总收入突破千亿,有400多个新药在研,其中26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将在未来10年,引进100家规模以上大健康企业,打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1000亿级产业集群,吸纳5万人以上就业。

另一方面,在蔡甸经济开发区,先进制造业正在崛起,地处京港澳高速、沪渝高速和318国道交汇的经济地理中心,中德产业园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产业,规划建设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今年前9个月,产业园选址区域已先后落户博格华纳、佛吉亚、电装、牧野、库博等10多家国际知名外资工业企业。

武汉市黄陂区也有意借助天河机场拥有的5条直达日本航线打造聚焦智能制造的中日产业园。根据规划,武汉中日产业园面积约20平方公里,重点聚焦航空制造、智能装备、金融文创、信息服务和智慧物流,卓尔宇航与日本第二大公司丸红株式会社成立的国内首家飞机拆解公司或许就将在不远的将来诞生在此地。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地处中国中部,连接全国。也正得益于此,武汉的产业基因似乎素来强调融合与发展,商业传承与新型模式在这里迭代,传统工业与新兴产业也在这里蓬勃生长。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