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阿婆在传授黎锦织造技艺。
从海南东方市大田镇报白村到世界时尚之都法国巴黎,54岁的黎族妇女符林早凭借高超的传统黎锦织造技艺,跨越了这遥远的距离。今年9月,符林早作为黎锦手工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大楼,向世界展示有3000年历史的黎锦织绣技法。
黎族是海南岛独有的少数民族。考古证实,黎族人在3000年前已定居海南,其制作服饰使用的纺、染、织、绣方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莫青桥介绍,3000年前,黎族就使用树皮和木棉纺织衣服,2000多年前黎族“广幅布”已被西汉皇室定为“岁贡”珍品。历经数千年传承发展,黎锦早已由御寒蔽体的必需品变成了高雅珍贵的艺术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活态遗产处代表提姆·柯蒂斯曾称赞,黎锦工艺独特精湛,风格古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是目前纺织手工艺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艺术品之一。
制作黎锦首先是纺线,主要工具有手捻纺轮、脚踏纺车等。“我9岁跟着外婆学纺线,经过45年的练习才能纺出粗细匀称、密实紧致的棉锭。”符林早一边说一边用手捻纺轮演示着。
正在绣制中的双面绣作品。
纺线之后是给线染色。黎族常用的染色原料是野板栗树皮、苏木、黄姜茎、枫树皮、叶谷木和蓝靛叶等植物染料。染色工艺中,最独特的是“絣染”,这种古老的棉织工艺是一项复杂的技艺,其特点是“扎经染色”。
符林早告诉记者,“絣染”是把处理好的白线作经,两端固定在架子上,再用黑线在白经线上扎结出各种图案,然后把线圈拆下染色、晒干、去扎,便可上踞织腰机织出浮点显花的“絣染”布。符林早表示,以一人工时算,长约160厘米的布仅在架子上扎结图案就需要一年,如果再编织成成品则还需要一年,十分耗时耗力。
走进白沙黎族自治县黎锦织造传习所,一群身穿传统服饰的黎族“织女”们席地而坐穿针引线,正在一块白布上绣制花纹,蛙纹、龙纹、鹿纹、大力神纹……各式各样的图案都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正在为青少年们传授绣花技法。
“绣花是黎锦制作工艺之一,黎族传统刺绣有单面绣和双面绣两种,白沙双面绣以精巧细密的技艺、精美绮丽的图纹花色驰名,在黎锦中一枝独秀。”莫青桥介绍,心中有图想绣什么就直接绣出来,双面绣又叫没有底稿的刺绣,不画稿才是它最根本的特色。
符秀英创作的双面绣图案有100余种,体现了黎族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黎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在作品里展露无遗。
符秀英介绍,一幅长167厘米、宽40厘米的龙凤图案双面绣需半年时间制作,售价为人民币68000元;一件用工业线手工织布做的上衣,再加双面绣图案装饰,售价在人民币8000元左右;如果完全是手工纺线、染色、织布、编织,并双面绣花的上衣,售价在人民币2万元左右。
黎族妇女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双面绣技艺传习所学习刺绣。
如今,符秀英用微店形式销售黎锦及双面绣,去年已有百万元的订单,现在已组成了80多人的黎锦织绣合作社,并经常举办各种培训活动,带动当地妇女靠巧手织绣出小康生活。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黎锦技艺这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已投入7000多万元建成了5个300平方米的传习馆、148亩的原材料种植生产基地、16个黎锦技艺传承村;有62所中小学开设黎锦技艺进校园实践课;4所大中专院校承担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参与学习人数超过10000人;织女由2009年申报时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如今的近20000人。
莫青桥说,不久前,黎族织锦首次实现了电脑化技术编排和图案设计,此举对黎锦的保护、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对挖掘和弘扬黎锦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