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已经数载的沪深港通,出现了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场景,即北上资金持续性大规模流出,而南下资金则疯狂买买买。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统计,过去的30个交易日,南向资金单日都保持了净流入的状态,并且单日净流入规模还在持续放大。
以3月19日为例,南向资金有大笔买入港股资产,当日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达到149亿元。而从A股2月3日恢复交易至今,南向资金流入累计已经超过1000亿元(注:文中全部以人民币计算)。作为对比,2月3日至今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出规模接近800亿。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着国内的资金豪购港股?
罕见的大举买入潮
其背景是,新冠疫情持续扩散在全球引发的金融市场崩盘仍在持续,市场出现了许多难得一见的情形,如美股多次熔断,多个国家甚至还宣布了暂停卖空的指令。
3月19日,天弘港股通精选基金经理刘国江分析表示,目前,A股相对于海外市场的超额收益十分明显,而对于基本面趋同的港股而言,对资金的吸引力显著放大。无论在哪个市场,基本面决定着股价的走势,国内疫情基本已控制住,港股市场的内地企业受到的影响短期看似较大,但长期微弱。
南向资金的历史级大买入伴随的是恒生指数的持续下跌。
2020年1月20日,恒生指数最高冲击到了29174点,一度有很大希望重回30000点大关。但随后行情急转直下,从1月20日至3月19日,恒生指数跌去了7500点,跌幅25%。
分阶段来看,恒生指数出现的大幅急跌是从3月6日开始。
受海外疫情扩散影响以及海外其他主要市场暴跌的影响,恒生指数也出现了大幅急跌,3月6日至今的10个交易日,恒生指数跌幅为17%,也就是1月20日以来港股的跌幅主要出现在近10个交易日中。
根据记者的梳理,南向资金流入港股市场开始放大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近10个交易日南向资金的日均流入金额达到了86亿,逼近历史最高水平,可以说南向资金是大跌大买。从2020年开年算起,至今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的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元。
中金公司统计的数据也显示,南向资金则持续净流入,且近期随着港股市场超跌,步伐明显加快,1月份、2月份、3月份至今日均净流入为20亿、30亿、64亿元人民币,特别是3月份至今,随着港股市场受海外市场动荡影响而下探,南向买入节奏明显加速。
融通核心价值混合(QDII)基金经理张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观察到自2月开始南向资金就已经连续呈现净流入状态。这主要是从长期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港股估值跟A股和美股比,具有吸引力。虽然短期内全球风险偏好下行导致海外资金流出港股,但南下资金代表的内地机构普遍认为未来港股的机会大于风险。”
而港股资深投资人士付世伟则表示:“港股无论从估值角度,从相对的走势角度,还是溢价角度,目前都是绝对的底部区域,所以南下资金不断的来港股抄底。”
事实上,国内许多投资者都较为认可目前的港股已经处在了一个低估的状态,配置港股正当时。
买入标的扎堆
刘国江表示,从中长期看,每一次大跌带来的都是配置的良机。我们坚定认为当前港股面临很好的长期配置价值。
而张婷则向记者透露:“从我们近期对上市公司的调研来看,很多公司并没有像市场想象的受到疫情影响那么大,目前港股对疫情已有较为充分的反应,估值与盈利预期也都已有较为充分的调整。特别是在全球负利率叠加疫情的背景下,海外的资金也会重新回流港股,寻找优质资产。”
要理解南向资金买入港股的逻辑,来看南向资金具体买入的标的也是一个好办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南向资金买入个股较为扎堆,其中近30个交易日建设银行、腾讯控股以及工商银行分别被净买入304亿、156亿以及109亿元,这已经占据了近30日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的半壁江山。
而前十名中,其他的公司也都集中在银行股和互联网科技公司上,可以看出南向资金的喜好高度一致。
对于这样的选择,老虎证券投研团队表示,港股整体估值目前在历史较低位置,其中重要的银行金融企业资产甚至已经破净,更重要的是AH溢价增大,同时港股整体股息率较高,在目前股价下跌至净资产以下,甚至有了“债券”属性。对更多基金来说,选择股息率较高、波动性较低的香港市场金融股可以代替债券进行风险平价配置。
张婷也分析道到:“部分股票受到机构青睐,主要还是由于其高分红,估值便宜和稀缺性的特点。”
除了银行股高股息率外,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配置逻辑一部分也和当下的疫情相关,例如南向资金买入前十的公司中,除了腾讯外还有小米和美团点评。
付世伟告诉记者:“大的互联网公司受疫情的影响是相对比较少的,如腾讯因为它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业务主要还是来自与游戏相关的,在疫情之下,反而对游戏这个行业是相对利好的。”
而刘国江告诉记者,南下资金的来源很多是保险资金,保险资金偏好低估值、高息率的标的,如银行等,也偏好一些大市值的成长性行业的头部公司,如腾讯等。这些公司一定程度受资金流入影响,今年表现相对抗跌。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