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7日,“战投补丁规则”落地已逾半月,上市公司也进入紧锣密鼓地再融资筹备或推动过程中。
3月20日晚,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引入战略投资者有关事项的监管要求》(以下简称《监管问答》),明确再融资战略投资者的基本要求,在市场上引起不小的风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有正在准备材料,进一步分析论证本次相关发行对象是否符合战略投资者要求的企业;也有企业早早递交了申报材料,并已收到证监会受理函;也有部分企业根据证监会相关规定,修改再融资方案……
整体来看,与补丁规则出台前相比,上市公司对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热情大打折扣。Wind数据显示,3月20日后发布再融资方案的企业合计45家,但其中只有19家采用定价发行模式,占比仅42.2%;而此前2月14日-3月20日披露再融资方案的企业合计169家,其中采用定价发行模式的合计94家,占比为55.6%。
此外,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此前披露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定增对象的近60家上市公司中,约2/3项目未更新方案或对再融资方案受到的影响进行论述。
“补丁之后,新规后推出的方案要论述为何是战略投资者,一些难以论述的方案或许就搁浅了,比如一些涉及保险、公募基金、董监高的方案可能就很难推进了。”广州一名券商投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7家企业获受理
由于战略投资者认定标准大幅提高,在补丁规则落地半个月后,已有不少上市公司陷入困顿。
此前在再融资方案中,宣布引进不少境内自然人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作为战略投资者的福日电子,取消了原定于4月9日召开的“2020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而这次股东大会主要审议的便是公司的再融资方案。
福日电子指出,公司尚需进一步分析论证本次相关发行对象是否符合战略投资者要求,并根据论证结果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依法依规履行相应的决策程序及信息披露义务。
这并非个例。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至少有大连电瓷、吉翔股份、宏昌电子、高新发展、麦迪科技、鹏博士、中广天择、赤峰黄金等十余家上市公司在公告中提示风险,指出“目前公司尚需依据《监管问答》的相关要求对本次发行的方案作进一步论证”、“发行对象存在不符合《监管问答》关于战略投资者要求的可能”等。
而就在大多数企业还处在观望或疑惑阶段时,也有少数幸运儿,抢在补丁规则出台前提交了申报材料,并抢先获得证监会受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前期披露再融资方案的上市公司中,至少已有北京利尔、聚灿光电、贵阳银行、柯利达、佳都科技、古越龙山、药石科技7家上市公司方案获得证监会受理,其中不少企业的发行对象为自然人、公私募基金等,但仅柯利达一家对“非公开发行对象是否符合战略投资者要求”进行了补充披露。
根据证监会此前披露的监管问答显示,“本监管问答发布后,尚未向我会提交再融资申请的上市公司,应当按上述(监管)要求办理。”而对于已经受理的上市公司是否还需要进一步论证、补充相关审议程序等,市场还存在争议。
4月7日,药石科技证券部人士就对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记者指出:“我们是在(补丁)政策出台前报会的,受理时间比我们公告时间(3月24日)是要早一些的,至于后期在审核过程中是否需要补充论证或批量战略投资者相关的信息,我们还不清楚。”
北京利尔证券部人士也指出:“如果他们(证监会)那边有需要我们更新的话,我们会补充的,我们现在也在等待他们的审核意见。”
前资深保代王骥跃认为,是可以(补充披露相关战投的信息),但对于已经受理的企业没有硬性要求了。
定增对象仍较多元
面对部分企业的”迷茫”与“失意”,也有上市公司当机立断,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快速调整方案以推动再融资正常进行。具体来看,其采用的方式包括调整发行对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补充论述是否符合战略投资者的要求等。
上周五晚,华中数控、东珠生态等企业便迅速修改了非公开发行的方案。
其中华中数控将发行特定对象调整为“卓尔智能、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2名特定对象”,陈吉红等33名自然人不再参与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上限从8.57亿元下调至8.14亿元。此外,华中数控还与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龙泉股份、掌阅科技、纳尔股份、德生科技、炼石航空、九强生物等多家上市公司与投资方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乐普医疗、富祥股份、亚威股份、星星科技、妙可蓝多等则是3月20日之后披露的再融资预案。
整体来看,这些企业大多数为中大型上市公司,截至4月7日晚,尚没有市值低于20亿元的企业。而总市值在60亿元以上的企业占比超过六成。
“上市公司融资难易程度分化在所难免,部分缺乏募投项目的上市公司以及小市值公司肯定会出现融资受限的情况。”沪上一家中型券商策略分析师表示。
而目前按照补丁规则披露引进的战略投资者门槛显著提高,且大多具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优质资源或业务协同性的企业。
如凯莱英引入的高瓴资本、掌阅科技引入的百度集团旗下百瑞翔创投等属于资源雄厚的投资平台;宁波港拟引入的上港集团、柯利达拟引入的江苏住建等,都与上市公司属于同业。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发现,目前已披露的有限案例中,还是出现了包括投资公司、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境内自然人等较为多元的战略投资者。
如德生科技拟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北京和君咨询旗下的有限合伙企业,但后者也展现出了一定的诚意,表示将委派 1名董事参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指派不少于3名专业人员作为本协议项下合作项目的固定联络人、同意将牵头协助德生科技以上市公司的产业环境和政策体系为基础,建立“德生-和君智囊团”等。
新国都拟引进的两名战略股东都为自然人,但两名自然人表示有地产或股权投资方面的从业经验,并能带来相关资源,约定战略合作有效期为三年,且拟推荐董事人选,不过,目前这些解释是否能获得市场及监管层的认可还不得而知。
“打补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监管套利’行为,主要是为了让定增市场投资更趋于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项目数量减少是必然会发生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能促进更高质量的项目和更好的收益表现。”前述分析师指出。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