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1日凌晨,5月份交割的WTI原油暴跌超过300%以上,一度以每桶低于-40美元进行交易,最终结算价收报-37.63美元/桶,历史首次收于负值。
对于石油行业特别是中国的石油行业从业者来说,WTI5月份的合约已经不具备参考意义,目前现货市场的定价标的物已置换为WTI 6月合约,而布伦特计价区仍沿用月内以来的6月合约。
同时,原油现货在美国境内的供应也不可能暴增,依据金联创测算,在4月21日早盘结束之后,进入交割环节的现货原油供应量应该在785万桶或以下水平。
尽管这并不意味着真实的市场交易,是以原油生产商给卖家倒贴钱进行贸易,但“负油价”的出现依然有着足够的代表性——对于美国疫情引发的需求后撤,和持续上升的原油库存数字的极度悲观。
并不止在美国,放眼全球,因需求和库存引发的焦虑持续冲击目前的原油市场。北京时间21日晚8时,布伦特油价报20.72美元/桶,当日下跌超过18%,很显然,上周达成的历史性的欧佩克减产协议,丝毫没有让这个已经濒临崩溃的市场重回生机。
而作为目前全球原油购买和消费第一大国,中国在此轮周期中的作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在未来、特别是疫情结束后的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
“逆周期”投资
全球油价骤降,作为第一大买家的中国,自然需要加大购买量“低价扫货”。
“上一轮油价暴跌期间,中国的主要原油买家还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国有企业的购买操作相对比较死板,所以没有特别好地把握上一轮的机遇。”一位石油央企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次不一样,中国有大量的民营炼油厂进入原油贸易,资金实力和购买灵活度今非昔比。”
他表示,中国较早从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中恢复过来,国内原油加工量在三、四月份大幅度复苏,让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原油需求正增长的国家,中国正在形成一个独特的“购买权力”。
美国曾经凭借这样的权力,迫使沙特等国接受石油和美元挂钩的“石油美元”,并形成了如今的国际原油和金融格局。
就在4月13日晚些时候,沙特阿美发布了最新一期原油出口官价,5月销往亚洲的阿拉伯轻质油的官方售价设定为较阿曼/迪拜均价贴水7.3美元/桶,相较前月大幅扩大了4.2美元。
实际上,这可以视为产油大国们释放出的一个讯号。沙特方面的官价将影响中东所有产油国的官价,未来一段时间他们彼此竞争的焦点将在亚洲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市场。
而在日前,因提前锁定低油价货源,部分地炼原油进口配额消耗速度加快,首批配额出现用完或即将用完的情况,商务部正式下发2020年第二批民营原油进口配额,相比往年6月底7月初的下发时间,整整提前2个多月。
“第二批配额的下发时间提前足足两个多月,这是史无前例的。”金联创燃料油分析师周国霞告诉记者,“在第二批进口配额出台、和国内复工复产形势相对乐观的前提下,中国炼厂仍将趁低油价时期扩大进口。”
对外积极作为,对内同样需要保持“逆周期”的操作思路,“在当前状态下,有些人可能认为长远一点的事,一些方向性、前瞻性、需要战略定力的事情就可以边缘化,以至于把短期的行为长期化。”能源基金会会长邹骥告诉记者,“这个可能会带来一些连锁反应和一些不良的影响。”
他表示,在中国的电力领域,一直都有一种“逆周期”投资的思路,在下行周期进行投资,为了下一个繁荣的增长周期进行准备,需要在目前进行投资的加速。
而在低油价的时代,这样的思路适用于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的布局和投资,也同样适用于国内油气企业。“无论在什么时候,中国都需要保持国内能源生产的稳定增长。”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石油企业需要承担这样的责任,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稳定。”
油气企业仍需改革
面对低油价时代,中国的石油企业在日前接连表态。
4月20日,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召开会议,会上,集团董事长戴厚良首先强调,当前形势下首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担负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主力军的职责。
“研判当前困难局面会持续多长时间,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戴厚良说,“低油价使公司大而不强矛盾凸显, ‘水落石出’,要按照中央要求,不失时机地推进深化改革。”
同日,中国石化集团党组会议上,董事长张玉卓表示,需要推动生产经营在二季度见到起色,要练好降本减费这个硬功夫,牢固树立长期过紧日子思想,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采取超常规措施,严控非生产性支出,大幅降低运行成本。
“增储上产是国家战略,从这个层面上看,可能一些高成本——特别是海外的高成本项目会受到一些影响,”上述石油央企人士告诉记者,“但是,国内的能源安全问题将会在油价上涨周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增储上产的力度还是会保持。”
而中海油在同日也召开了2020年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会上,董事会表示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形势,不惧风雨,苦练内功,蓄势聚能,化危为机,坚决打好应对低油价挑战攻坚战。
而在国内石油产业链的下游——炼化行业,中国企业也在做着一些积极的调整。
“我们现在设备的负荷有一些小幅上调”,一位东北地区国营炼厂人士告诉记者。“同时,按照集团要求,逐步减少汽油产量,转而把芳烃等放到利润更高的化工产品中。”
向炼化一体化转型,是中国炼油企业在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改革趋势,这一趋势在疫情期间正在逐步加强。
大趋势上看,在疫情期间,中国的外贸受到全球范围内疫情的负面影响,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内的市场,特别是抓住消费升级、新基建等各类机遇。在这种时候,尤其需要更加丰富、多元和高质量的化工品,推动国内经济逐步复苏。
在众多石化产品中,作为最重要的中间原料,乙烯可以“享受”到低油价带来的福利。
“在所有的乙烯工业路线中,中国主要采用的是石脑油制乙烯。”一位化工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这种路线上,作为原材料的石脑油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随着石油价格不断下滑,石脑油也将快速下跌,乙烯将在这一轮波动中充分受益。”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