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基层医疗薄弱的“老毛病”再犯,分诊体系的发展再次引起重视。
“疫情中分诊体系的不足给予了我们巨大的教训,我们医疗分诊体系尚待完善,基层医疗不完善,没有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分流。疫情前期,武汉出现了大量病人涌向医院的局面,大大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可能。”仙瞳资本的执行合伙人刘牧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经此一“疫”,国内医疗体系所暴露的短板值得深思,分诊体系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基层医疗短板暴露
“疫情早期这边的社区医院都是不收发热病人的,有发热门诊的医院会收。”上海某三甲医院医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疫情发生后,他所在的医院里发热门诊人数大增,甚至需要调动其他科室的设备。
医院发热门诊人满为患的景象其实不是这次疫情中催生的特例,哪怕是在每年的流感季,基层医疗机构对发热患者诊治能力有限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没有发热门诊,一般建议发热患者去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进行进一步诊疗,或由社区服务中心进行转诊。大量患者同时涌向大医院的发热门诊,反而增加了普通感冒患者被感染的机会。偌大的分级诊疗体系,发挥的作用似乎有限。
分级诊疗体系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相对高效的医疗服务模式,通俗来说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分诊治疗不仅在日常运转中可以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可以大大延展医疗服务体系的承载力。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核心,正是提升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的全科家庭医疗服务能力。
十个春秋间,“新医改”确实令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获得了不小进步,国内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019年的69元,服务项目逐步增加。但基层医疗机构在分诊体系中却依然是个“短板”。
根据Bain&Company整理的数据,2012-2018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量在门诊服务总量的占比中持续下降,从2012年的63%下降到了2018年的57%。
国内基层医疗服务供给不足,病人都往大医院跑,二三级医院数量少负荷却高。国信证券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三级医院院均诊疗人次达到72.79万,二级医院院均诊疗人次达到14.25万,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院均诊疗人次仅为2.28万和3.06万。
基层医疗机构分担作用小,国内医院依然面临着巨大的诊疗压力,疫情期间发生一些医疗资源挤兑在所难免。
投入和人才掣肘
到底是什么掣肘基层医疗的发展?
3月1日,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发表的《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一文中明确指出,我国部分地区基层防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卫生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从医疗投入来看,财政对基层医疗的投入并不算多。2018年我国卫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大约为1.6万亿元,占GDP比重1.7%,如加上地方投入与个人消费,医疗总支出约为GDP的6%;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7年世界各国的医疗投入占GDP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10%。具体到国内的基层医疗建设,财政投入更显微薄,到了2017年,我国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直接补助为1808亿元,虽然该数字在以每年14.3%的比例稳定增长,但在医疗总支出中仅占12.5%,基层医疗的投入还有很大增量空间,强化调整公共卫生的“正三角”资源配置迫在眉睫。
从人才建设方面来看,基层卫生人才流失明显。基层卫生人员数占卫生人员总数比从2010年40%下降到2018年32.2%。从医学生毕业流向来看,2009—2017年,全国新增卫生技术人员医院占74.9%,基层仅占19.5%。
伯明翰大学医学院应用卫生研究学院胡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医学是一个经验科学,如果更多的人在平时选择找基层医生看病,基层医生看的病多了,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但是,基层医疗的水平跟不上,人们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不足,“有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就医习惯难以矫正,又反过来遏制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这仿佛成了一个“死循环”。
其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和人才建设的呼声一直都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曾经提到,除了通过将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就医的医保报销比例上拉开差距,发挥医保政策的引导作用之外;还需要通过专家下沉、学科下沉来充实基层医疗的专业力量,一方面将专家下沉到社区,方便老百姓看病,同时指导培训社区医生,提升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是将常见病、多发病的科室下沉到基层,加强基层的学科水平建设。
刘牧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医院的医疗资源是有限的,要做好对患者的导流,要让部分资源下沉,让基层真正承担起分诊的作用。
基层医疗再出发
后疫情时代,正是抓紧时间“补短”的好时机。因此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也应当成为未来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
医疗板块的基建相对滞后,未来在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床位设备、财政补贴上的投入必不可少,医疗“新基建”的大趋势或将成为基层医疗发展的机遇之一。但是目前医疗领域能够分到的“新基建”红利依然很少。国泰君安报告的数据显示,在29省份总投资规模为17.6万亿的存量PPP项目中,传统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隧道等)占比41%,房地产、土储合计占比20%左右。而在疫情之下备受人民关注的医疗卫生,只有3000亿左右的项目,占比1.7%,这一比例并不乐观。不过随着国家对于公共卫生服务领域重视程度的上升,这一比例或将扩大。
另一方面,此次在疫情中表现亮眼的“互联网+医疗”有望助力基层医疗的发展。互联网医疗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依靠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和资源整合能力推进分级诊疗的落实,提升医疗体系的运行效率。分级诊疗机制要求根据疾病类型及轻重缓急在不同级别或类别的医疗机构之间分配病人,根据病人病情的发展动态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进行转诊,医疗机构之间需在一定程度上共享诊疗信息和医疗资源。而“互联网+医疗”能够促进整合医疗资源、引导优质医疗下沉、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
邻家好医CEO罗林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借助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医共体的进一步建设、医疗数据化的进一步完善、远程诊疗的升级、健康档案的数字化与云端化建设等手段,来提高诊疗能力,与三甲综合性医院配合,做好辅助诊疗、有效转诊的工作。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