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纱市场节假日期间交投偏淡,少量走货为主,价格偏弱。目前纺企订单偏少,整体开机水平不高,但库存仍在上升。市场对于上半年行情多数偏空,若行情持续低迷,后续纺企低价抛货现象或将增加。截至5月7日,国内C32S均价报收18808元/吨,环比上周下跌107元/吨。
上游棉花方面,五一后首日,由于小长假期间ICE美盘持续下跌再加上“黔驴技穷”的特朗普再次打出加税牌,郑棉各合约皆“低开低走”。而郑棉价格的大跌,也让多家纺企有了低价拿棉的机会。据调查,目前由于纺企对地产棉报价相对偏低,远达不到轧花厂的心里价位。不少轧花厂继续坚持惜售策略不变,下游纺企只好择机利用国内棉花期货价格走低之际以购买期货仓单棉补充材料库存。然而,即使这样,棉纱市场总体表现依然谨慎,心态难以提振,截至5月7日,中国纱线开机负荷指数为47.7%,较上周下降1个百分点。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自5月6日零时起恢复全国收费公路收费,纺织企业的运输费用也将上涨,成本的增加或对纱价起到一定支撑。
下游织厂方面,由于外销订单始终没有大单下放,而国内局部地区织厂假期期间积累内销订单集中下达,造成节后开机突然暴涨5.4个百分点。但从近3年的数据来看,今年五一节后开机负荷指数明显偏低,不足五成。由于后续订单增量不足,织厂补库意愿逐渐回落,维持随用随买。而成品库存目前已达到去年月底水平,主要原因在于近期织厂缺少订单,生产常规品种得以留住工人,但同时销售方面受阻,即便降价抛货,去库存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库存压力不断增加,但随着织厂减产控制产能,织厂库存累积速度减缓。
进口纱方面,2020年1至4月,国内外C32S棉纱价格均呈现下跌走势,但国内棉纱价格跌幅明显大于外纱,截至5月7日,FCY Index C32S折人民币现货价报收19537元/吨,与上周同期相比下跌216元/吨。4月份,国内C32S均价共下跌607元/吨,跌幅3.11%,是外纱跌幅的2倍以上。开机方面,主要各国开机大致如下:印度23%,越南30%,巴基斯坦25%。从绝对开机率情况来看,各国的纺纱产业仍然萧条,各国国家的纱厂一半以上关停,仍在生产的企业也大多不能满负荷运行,全球纺纱产业整体萧条。
疫情方面,截至5月8日14:00,全球累计确诊3917006例,全球新增病例正以每日8万例的速度增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当地时间5月7日,美国奢侈零售商尼曼(Neiman Marcus)申请破产,成为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国第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百货公司,也是美国一周内申请破产的第二家零售企业。尼曼是美国第二个因为疫情申请破产的零售商。而著名服装零售品牌J Crew刚刚于5月4日申请破产。
另一方面,也是目前被疫情掩盖,但实际上有可能对中国纺织出口造成重大影响的“炸弹”近日也将开始生效,那就是美墨加协议,简称USMCA。该协议于2020年1月29日签订,将于今年7月1日生效。协议表面上与中国无关,但有部分业内人士指出,这份协议和奥巴马的TPP一样,中国都是不在场的主角儿,美国通过协定一边锁定盟友,一边打击中国。一方面,协议约束了成员国与非市场经济国家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这意味着,中国在墨西哥投资设立的墨西哥企业,如果再投资美国,并与美国政府产生纠纷,在很大概率上,这个中国投资的墨西哥企业是无法援引美墨加贸易协定项下的国际投资仲裁来起诉美国政府的。而另一方面,也是影响最大的方面,则是USMCA对纺织品原产地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提出了和TPP协议中类似的“从纱开始”的要求,加拿大和墨西哥为了享受出口美国的税率优惠,会逐渐降低从中国进口纱线和面料的数量。三国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链的流通,长久来看对中墨、中加和中美的纺织品贸易都构成了一定的阻碍。事实上在中美贸易战及疫情影响下我国纺织服装在美国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尤其今年一季度占比大幅下降,而东盟、印度及孟加拉的占比逐渐上升,尤其东盟占比在3月上升至19%,中国下降至22.4%。
随着新冠疫情得到缓解,欧洲多国4日纷纷迎来解封“进行时”。从理论上来讲欧州各国逐渐“解封”,贸易、运输、交流等等有限的恢复,对我国纺服企业接单、交货等等刺激作用非常突出,江浙粤鲁等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外贸公司的形势将明显好转;但需要警惕的是后疫情时代各国都在“去中国化”,要求企业搬离中国;再加上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煽风点火甚至粗暴干涉,欧州各国能否与中国“共进退,同呼吸”尚难判断;再加上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企业抢占市场、“横刀夺爱”,纺服出口形势5、6月份较大幅度恢复的可能性不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