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中药的临床有效性被证实。在全国两会到来之际,针对中医药如何更好地为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后续如何促进行业发展,多位全国两会代表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院士表示,如果能从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把中医药融入到传染病防治体系中以及整个重大疾病救治体系中,中医药的发展会更加主动,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纳入《传染病防治法》。
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表示,在这次抗疫实战中,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已经得到验证,但中医药发展仍面临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的挑战,希望国家鼓励开展上市后临床循证研究。
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
数据显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张伯礼院士也指出,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药的临床有效性被证实。
为让中医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张伯礼建议把中医药的相关内容纳入《传染病防治法》,从中医药长远发展来看,要加大传染病、重症救治等领域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应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锻炼,定期轮换以提高临床诊治技能。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卢传坚表示中医药对防治传染病具有独特优势,从长远来看,建议把中医药常规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让中医药这一瑰宝发挥更大作用。
卢传坚指出,当前中医药常规未纳入国家传染病防治体系,国家也未建立中医药防疫研究体系,全国所有的传染病医院没有一家是可以收治传染病的中医院和研究传染病的中医研究机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中医医疗机构只能以协作单位的方式参与部分临床和研究工作。
“建议国家层面,把中医药纳入整个国家传染病的体系中,让中医常规参与全程的管理,包括流调、监测、决策、规划、防治和研究,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卢传坚表示。
卢传坚建议国家出台指导原则,包括在国家、省、地市级疾控中心专门设立中医药管理部门和中医药研究室;在全国遴选并重点建设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定点医疗机构,国家给予重点支持;建立中医药传染病研究体系;同时优化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工作预案,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决策机制和专家咨询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副组长张智龙认为,现行的疾病防御体系中缺乏中医体制设置,影响了中医药早介入、深度融合的发挥,张智龙建议,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的作用;推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方案;调整中医药收费项目,促进中医药传承及创新发展。
张智龙还呼吁,尽快修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增加发挥中医药作用的相关规定,以更好地落实《中医药法》,畅通中医药参与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渠道,为发挥中医药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提供人、财、物的制度保障。
创新研发与智能制造
目前,中医药发展仍面临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的严峻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表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保持传统中药特色与中医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徐镜人的建议发现,今年两会他重点关注中医药创新研发以及如何扶持中药信息化。
徐镜人建议国家扶持、促进中医药创新药研发,以及具有临床价值优势、安全有效的中医院内制剂开发,鼓励开展中药上市后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大力保护中医药传统产品与工艺。
他同时提出,引导、扶持中药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体系建设,从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炮制、制剂生产、质量检验、储存运输等方面整体实施智能化升级,提升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水平,促使中药行业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升级。
中药发展最关键的便是道地药材。如何实施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健康发展?徐镜人建议实行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发展规模化、产业信息化、产品品牌化,推进中药材生产良性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中医药行业的整体规模已经突破8000亿元,其中中药饮片的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元,全国中药配方颗粒的规模也已经接近200亿元。但中药配方颗粒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企业无法建立本企业可管控的原料药材种植基地,导致中药原料品质不易把控,原料价格涨跌剧烈;还有各种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研发重复浪费等现象。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卢庆国也提出相关建议,如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公开标准、统一标准基础上,从政策上鼓励各配方颗粒品种生产流通,并出台政策鼓励每个生产企业,依据自身实力,做几种最擅长的中药颗粒产品。从原料基地建设,到生产工艺的研究、管理提升及产品销售,做大做强,与此同时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中药配方颗粒企业将药渣做好分类,并进行综合利用研究,鼓励在医药、食品、饲料等行业应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