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医药健康产业备受关注。无论是“有效药物”的临床试验还是疫苗研发,每一步都牵动着大家的心。对此,拜耳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及亚太区总裁、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江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加速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将推动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
江维表示:“在创新产品持续增长和原研产品的双重推动下,大量中国制药企业成为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着医药行业的发展。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尽管年初中国经济因为疫情而陷入“停摆”,但是如今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今年两会也顺利落幕。两会期间传递出的信号再次展现了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以及中国坚定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
江维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政府始终把经济、民生和人民大众的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这让扎根中国发展的外企深受鼓舞。
中国医药行业将迎来黄金时代
《21世纪》:目前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和趋势?对于跨国药企来说,如何应对?
江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产业持续升级发展,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去20多年里,拜耳见证并投身于中国医疗卫生的发展大格局中,坚持做“对的事”,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创新是医药行业的根本,只有坚持创新才能给患者带来有价值的治疗方案。从120多年前发明阿司匹林以来,拜耳已将创新融入自身基因中,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原动力。
在创新产品持续增长和原研产品的双重推动下,大量中国制药企业成为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着医药行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未来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拜耳也将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合作,与中国医药行业共同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做出更多努力。
《21世纪》:每次流行病的发生,药企都被寄予厚望。对于像拜耳这样的医药龙头来说,如何保证研发和创新产品的持续增长,以应对突发事件并帮助解决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重大挑战?
江维:拥有创新的产品是核心,但创新产品本身无法确保可继续地成功。创新产品和商业能力同等重要,但并非所有企业都兼具这两种能力。
拜耳在中国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我们希望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通过与各方的密切合作,加上我们在全球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来取得成功。自2017年以来,拜耳已为中国带来14款创新药品及新适应症,未来将为中国持续带来多款创新药物,以满足患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研发方面,拜耳坚持通过内外组合拳的策略实现对患者的有益创新。作为“中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拜耳处方药正通过全球研发网络,加速把更多创新产品引入中国,特别是在肿瘤和心血管疾病领域。
此外,拜耳也在积极探索与国内外医药企业的合作,利用互补优势实现双赢。例如拜耳与基石药业开展以中国为重点的全球临床合作,目前正在评估拜万戈与PD-L1单抗联合疗法治疗多种类型肿瘤的潜力,以求为患者开发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对于目前的抗击疫情工作而言,由于尚未确认有效的治疗选择,找到治疗新冠病毒方案的需求非常迫切。作为拜耳在全球范围开展的研究项目之一,我们已与加拿大人口健康研究所展开合作,探索对抗新冠病毒的治疗方案。我们期待通过与各方的合作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做出贡献。
疫情对拜耳运营影响有限
《21世纪》:拜耳在中国的运营情况如何?是否已恢复正常?
江维: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已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拜耳一直积极行动,尽最大努力保护员工安全,同时确保生产和供应链不受疫情影响,并采取了一切措施,为国家和全社会的抗疫行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拜耳在中国的9000名员工目前均平安、健康。拜耳在全国的工厂和生产基地,除疫情初期略受影响外,目前都运营良好,我们的复工复产都正常、有序进行,大部分工厂在疫情和春节期间也运转正常。
整个集团今年第一季度销售增长6%,达到128亿欧元,其中处方药业务销售增长将近4%,达到45亿欧元。作物科学业务和健康消费品业务增长更为明显,分别达到5.7%和13.5%,这体现了拜耳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成功开展业务的能力。
《21世纪》:在你看来,经过此次疫情,人们对健康的态度是否会发生改变?
江维:新冠病毒疫情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这也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和决心,秉承我们“共享健康,消除饥饿”的愿景,用科技把生活变得更健康,更美好。通过这次疫情,人们认识到了提升自身免疫力和预防的重要性。
看好中国发展前景
《21世纪》:你怎么解读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拜耳和跨国制药企业来说有哪些机会或亮点?
江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堪称特殊时期的一份工作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前瞻指导。字数不多,但全是“干货”、亮点和重点。我个人的感受是政府始终把经济、民生和人民大众的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这对于我们在中国扎根发展的外企来说同样感到非常鼓舞。
我还注意到,在第八部分,国家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强化基层卫生防疫,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这些对于我们医药企业来说都是利好信息,使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
拜耳“共享健康,消除饥饿”的愿景,与“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中国当前的战略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为拜耳在华开展经营活动提供了根本保障。我们相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机遇非常巨大。
《21世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将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此,你如何看待?这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存在哪些机会?
江维: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是实现外资企业在中国持续发展的前提。作为长期扎根中国的外资企业,拜耳支持和赞赏中国政府为优化营商环境做出的各项努力。今年1月开始实施的新《外商投资法》,更加强调了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和公平对待,这为我们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投资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我们期待《外商投资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早日在各地落地落实,增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和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决心。
《21世纪》:今年国家多次提到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此外,今年也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同时还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对于拜耳来说,这是否是一个契机?
江维:我们相信,在今年和未来的发展中,医疗和农业的重要地位都将延续。拜耳将借助在中国积累的经验,通过创新与合作,为中国构筑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做出贡献。
在医疗保健领域,我们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加速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我们期待将有更多促进医疗创新合作的政策出台,拜耳将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加速研发管线上各类新药的上市,让更多创新产品造福患者。
农业方面,拜耳也将持续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我们的创新优势,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我们将在农业领域大力推进科技植保(植物保护),解锁防范病虫草害新技能,为保障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贡献力量。
《21世纪》:总体来说,你如何展望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
江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预计巨大而深远,目前我们尚无法预测未来的具体走向。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由于政府采取了果断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民生和复工复产措施,我国不仅率先取得了疫情控制的重大成果,而且经济开始重启,复工复产如火如荼,人民生活和经济运行逐步重回正轨。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和在中国发展的前景都充满信心。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