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清洁低碳为发展目标的指导思想下,我国摆脱煤炭消费依赖的步伐正在提速。
日前,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要求,2020年主要预期目标为,石油产量约1.93亿吨,天然气产量约1810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亿千瓦左右。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不超过50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57.5%左右。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着力调控能源结构的问题。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煤炭消费仍旧占据主导地位,诸如风能等清洁能源目前占比很小。”7月1日,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出于环保节能的考量,这种降低煤炭消费占比的思路还将持续下去。
能源结构调整
根据《指导意见》,为了进一步优化煤炭产能结构,2020年我国计划再退出一批煤炭落后产能,煤矿数量控制在5000处以内,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96%以上。此外,将进一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散煤综合治理,严控劣质煤使用,进一步提高原料用煤和发电用煤比例。不断完善保供方案和有序用煤预案,切实保障发电取暖等民生用煤稳定供应。
“这种调整是根据当下情况进行的行业内的整合。”7月1日,河南神火集团公司煤炭行业专家李朝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从煤炭管控来说,煤矿数量要根据国家需求量进行限制。“为了缓解煤炭供应区的形势,部分煤炭企业的生产天数会降低,有效产能跟需求量是匹配的,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供过于求,无序的市场竞争。”
首钢资源董秘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年的计划产量与去年持平,保持在130万吨。“指导意见中消费比重的下降对动力煤的影响较大,首钢主要生产焦煤,而焦煤的下游主要是钢铁业,钢铁业下游主要是机械、家电、汽车、航天,所以目前对公司经营还是呈现比较乐观的态度。”
事实上,煤炭能源占比近年来一直处于回落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8.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3%。煤炭消费量增长1.0%,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2018年这一数字是59.0%,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但从煤炭消费总量来讲还在增长,因为整体的消费量是增长的,占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北京一券商煤炭行业研究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煤炭消费的绝对量实际上可能存在小幅增长。“从能源消费的趋势来讲,煤炭的消费增速肯定会下来。但是从当前来看的话,煤炭消费的重要位置应该不会改变。”
供需再平衡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煤炭消费国,煤炭消耗占全球的50%以上,煤电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0%以上。受疫情影响一季度煤炭需求量大幅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2020年一季度煤炭消耗量下降8%,煤炭发电量下降了将近9%。
而这种情况在二季度出现明显好转。“在内需方面,从日耗量来看,目前国内生产已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甚至优于去年同期。”上述研究员分析称,“但目前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外驱上,比如沿海一些工厂,订单或者发电量受海外需求影响较大。业绩表现主要取决于海外疫情的拐点能否出现,这是今年煤炭需求端的一个最主要的挑战。”
作为焦炭的上游,因为煤矿复工快于焦炉,国内焦煤今年以来一直维持宽松的格局,厂库持续累积。叠加疫情影响,焦炭价格持续低迷,自5月随着市场供需关系再次趋于平衡,焦炭价格才迎来提涨。
主要生产焦炭的上市公司金能科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4-5月份开始,公司的主要产品焦炭也经历了几轮的涨价,近几年焦炭也一直在进行减能,如果今年进一步缩减需求则有可能引起我们原材料煤炭的价格上涨,焦炭价格也会跟着上涨。”
这种说法也得到上述券商人士的认可:“焦炭上游受到去产能预期和低库存的刺激,下游又受到钢厂低利润的制约。从本轮焦炭的反弹来看,焦炭一共反弹了5轮,累计上涨约250元/吨。”
动力煤价格则在过去的半年间经历了过山车。“总体来说动力煤价格整体波动不大,但在一季度下降明显,二季度逐步回暖。”张敏向记者表示,预计在下半年整体都将呈现触底反弹的趋势。
在张敏看来,动力煤市场二季度回暖的另一主因是进口煤平控政策开始奏效。2020年1-4月中国煤炭进口量1.3亿吨,同比增长26.9%。1-4月份煤炭进口总量增幅明显,从5月初开始,国家开始限制进口煤通关,收紧进口煤政策,进口煤数量也随之下降。最新的数据显示,5月份,进口煤炭2206万吨,环比减少889万吨,同比下降19.7%;1-5月份,进口煤炭1.49亿吨,同比增长16.8%,而1-4月的同比增幅为26.9%。
“目前调控煤价更多的是从供给端着手,限制进口煤通关实际上是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使得煤价可以维持在绿色的价格区间内。”张敏如是解释。
行业的共识是煤炭的供需关系将逐渐趋于平稳。“目前上游煤炭生产企业正处于低库存状态,下游电厂可以在当下的价格区间适时采购一些煤炭,因为马上旺季将至,若到了旺季再行采购极有可能再次拉高价格。”上述券商人士补充道。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