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整个产业链正处于传统淡季,纺企接单仍然没有任何起色,库存累积资金周转难已让企业难堪重负,市场已一片凋零。截至7月23日,CY C32S纯棉纱报收18555元/吨,较上周相比继续下跌15元/吨。
从原料来看,截至7月23日CC3128B棉花指数报收12321元/吨,较上周有明显上涨,涨幅158元/吨。涤纶短纤报收5300元/吨,同比下降20元/吨。粘胶短纤报收8300元/吨,同比下降200元/吨。三者价格同比均低于去年同期。从近几个月来看,棉花在3月降至最低点后,价格重心有所上升,总体仍在低位震荡。粘胶短纤阴跌,产销清淡。而涤短在4月份跟随PTA和EG价格大跌以及中旬原油减产协议的达成,市场信心大增,觉得可能跌到底了,遂有过一波抄底,随后5月份的原油有几波上涨行情,近期由于原料走弱,下游需求不足开始持续性下跌。原料端走弱,纱线价格无支撑。
纯棉纱价格稳中有跌,库存高企。据反映,近期纯棉纱线订单寥寥,企业库存不断攀升。一般大型企业产成品库存超30天的占多数;中小型厂家一般在20-30天,个别达到45天。由于订单不理想,企业的库存还在继续增加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下游坯布行情堪忧。据盛泽地区织造厂的反馈,7月中下旬以来,纯棉坯布去库存难,厂家不惜亏损去库存;二、进口纱冲击国产纱。尽管今年以来进口纱优势不再,但当前对国产纱的冲击仍然不容忽视;三、棉花原料仍在底部运行,价格不存在大涨可能。因此,近期纯棉纱线或仍将低位运行,厂家去库存是主流。
据海关统计,6月我国棉纱进口量约15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6.5%,环比增加了50%。进口纱量继上个月创出10万吨的近年新低后,本月大幅反弹增长,然而这种增长恐怕难以延续。今年以来,纱价的大幅下跌已经导致了贸易商前几个月亏损严重,每吨1500-2500元的亏损让不少小贸易商退出了市场。不过,5月份的时候由于外盘大幅下跌,幅度超过内盘,给出了一个比较好的价格,所以有不少贸易商补了货,这也导致了6月的进口量有了明显增长,然而6月份随着外盘价格的反弹,以及市场好转不及预期,市场的订货量大幅减少。近期中印关系的紧张,也使得贸易商对印度纱不敢轻易问津。所以从总量上来看,18/19棉花年度我国棉纱进口总量为197.32万吨,对比19/20年度截至目前仅有150.07万吨。未来2个月进口量是否能达到25万吨还是个未知数,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棉花年度棉纱进口总量肯定环比去年要跌去10%左右。
再来看中美关系,刚刚,中方宣布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这一举动,是继7月21日美国要求中方关闭中方驻休斯顿总领事馆之后,中方采取的反击。事态发展到现在,市场关心的已经不仅仅是关闭领事馆这一具体行为背后的具体原因。而是开始关注中美关系在“后疫情”时代的走向。对于中国国内的投资者而言,尤其要警惕这一宏观层面的风险。尽管中国经济在疫情冲击下率先恢复,但中美关系的紧张,可能会令投资者对经济恢复的持续性和强度,产生忧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