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财经专题 > 邦普循环:锂电回收挖金矿,新能风口闭环经

邦普循环:锂电回收挖金矿,新能风口闭环经

今年以来,蔚来、理想、小鹏陆续走向上市,特斯拉热切拥抱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风口已来。在这背后,动力

编者按

          从11月17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开始推出系列专题“高成长企业论——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瞪羚’样本”,计划连续推出十期。该系列报道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总部、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联合策划执行。

该系列报道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成长企业,我们试图通过深入的一线采访和实地调研,呈现活跃在大湾区战略新兴产业的“瞪羚”企业的群体故事,挖掘大湾区创业者们对各自所在产业的探索、发现和努力,也试图呈现他们的奋斗、选择和思考。

今天第8期,我们将聚焦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今年新能源车与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生产商的股价、市值屡创新高。有这样几个年轻人,多年前即看到电池回收的巨大市场空间。生产、消费、回收,再投入生产,形成一个商业闭环。风口已来,他们是如何抓住机遇的?瞪羚报道组为你揭秘。

今年以来,蔚来、理想、小鹏陆续走向上市,特斯拉热切拥抱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风口已来。

在这背后,动力电池作为关键部件,支撑起新能源汽车成本的近四成,而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由此,历史上长期被忽视的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及其背后的公司,随着产业更迭历经十余年蛰伏,如今正赶上了新一轮产业大时代。

时间拉回到2006年,14名年轻人经过内部激烈的探讨,最终选择放弃当时能带来颇高收益的电池废料贸易生意,转而下潜研发,开始筹备自主参与将废旧电池资源再利用的过程。

因为他们看到,散布在生活周遭的小小电子废弃垃圾,其实是另一种可循环、具备生命力的“富矿”。从“电子垃圾”中分离出的有价金属含量,甚至会是从一般金属矿产资源中获取的几十倍。

尤其在上游稀有金属日益紧缺、进口成本趋高的背景下,对“电子垃圾”中金属资源的分离、回收并再利用正成为迫在眉睫的产业诉求。

但新兴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何其艰难。即使前述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已经能够实现具备商用能力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下游公司无人敢尝试一用。

直到2010年相关行业标准报批,局面终于被打开;五年之后,动力电池龙头上市公司入股成为其公司大股东。十五年发展至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Top级龙头公司。

这家公司叫做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是位于佛山的隐形小巨人。

资料图。

“艰难”的转轨决策

创业是从看起来颇高风险的决策起步的。

2001年,李长东在豪鹏电池厂担任生产厂长,月薪一万多元,这在当时已是十分可观的收入水准。

“当时在电池行业,锂离子电池因为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小、无记忆效应和绿色环保等突出优势,逐渐成为二次电池需求市场中发展速度最快、市场容量最大的一个品种。”邦普循环副总裁李和敏向记者回顾道,锂电池的广泛应用带来了锂电上游矿源和下游载体行业的急剧扩张,加上政府对锂电行业的大力支持,让整个锂电行业在当时成为最具热度的行业之一。

不过很快,李长东发现了产业真正的痛点所在,但当时似乎并没有谁意识到这一点,抑或意识到了,却没有想过抓住其中出现的机会,即锂电回收环节。

“回收处理环节虽然看起来在产业末端,但如果没有这个环节,锂电产业链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中间大,两头堵’的现象。”李和敏进一步分析,在当时,大多数投资者专注在前端的生产和中间的消费环节,回收环节常常被认为是“捡垃圾”、“收破烂”而被人忽视。

实际上,当时已经显现出问题: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和次品很难处理,交给环保局处理要交巨额处理费,不交又会造成排放不达标。此外,在当时中国生产电池用到的金属镍和钴基本需要依赖进口,成本还越来越高。

于是李长东开始有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这些电池废料回收起来,用于后续循环利用,盘活打通产业环节?

随后他开始着手行动。在2002年末,李长东辞去了在电池厂的工作,跑到市场做一线调研,并且寻找合作伙伴,暗暗筹措着力量。

摸索之后他认定,电池回收将会是一个充满机遇、利国利民的事业。于是在2005年12月,与合作伙伴筹集了50万,邦普循环由此成立,李长东担任总经理职务。

创业初始阶段主要还是作为类似第三方的角色,邦普早期的业务方向是电池废料贸易。如前所述,锂电池行业当时正兴旺蓬勃,连带让废旧金属交易市场行情高涨。按照李和敏的说法,“只要不怕累不怕脏,拿到了货就不愁卖。”

资本就在此过程中累积起来。不过李长东的“野心”也随之延伸,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企业能不能着手做下一步工作,把废旧电池中有价值的资源提取出来,然后为生产新电池所用,也即自主盘活这些废旧电池资源,并且再利用。

“当时内部曾经引起很大争论。”李和敏现在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参与到再利用环节,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招募团队进行相关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线,还要具备能力让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看起来成本颇高、时间周期被拉长,是一条很难走的路。

最终,创始团队还是达成一致,踏出了从贸易转向产品研发的这一步。2008年,邦普循环第一个工厂(长沙基地)动工建设,拓展产业链上下游,这成为公司如今业务的雏形。

跃过“死亡谷”迎来大风口

在投入研发、生产之后,技术路线选择成为极其重要的关键节点,这也让邦普循环得以在产业间抢先占据了发展先机。

21世纪初,受消费类电池驱动,电池材料主要以钴酸锂为主,因此邦普转型之初以四氧化三钴为主要产品。2009年前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崭露头角,在此过程中,三元锂电池由于更能够满足汽车使用需要而成为被关注的核心。

“我们决定改变产品战略,由四氧化三钴产品为主转向三元材料的生产研究。”李和敏回忆,这至今看起来都是一项极为精准的决策。

这是内生发展层面,实际上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发展到一定成熟度后,关键环节的角色开始向上下游投资入股,由此形成强绑定生态关系,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对于邦普循环来说也是如此。2015年,动力电池龙头公司宁德时代通过入股方式成为其控股股东,得以进一步被助推着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李和敏向记者指出,“依托母公司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完善的产业链布局,邦普得以受益于业务协同,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并在母公司的战略支持下加快全球战略布局。”

看起来邦普循环的发展脉络一帆风顺,其实并非如此。正如任何新的产业角色进入市场都会面临的一样,在早期公司曾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冷板凳”。

“最痛苦的是当我们研发成功并量产以后,很多电池厂就是不敢用(研发出的钴盐和镍盐等产品)。尽管产品纯度和各项性能指标都非常优异,甚至成本比进口矿石还便宜。”李和敏表示,后来多方探讨才发现,这是因为当时国家没有这种靠回收资源做出来产品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

通过后续主动与有关部门和标委会沟通协调,直到2009年底,邦普循环终于获得了参与相关国家标准研制起草的机会,并成为国家电池回收标准的主导起草单位。

“从此,我们的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并获得客户认可。截至目前,邦普牵头或者参与制修订废旧电池回收、电池材料再生等相关标准近两百项,拥有技术专利超过300件。”他介绍道。

2008年,邦普循环的业务再度扩围,开始启动汽车拆解项目。但显然,当时行业普遍还很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公司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初步建成了汽车拆解生产线。再后来通过技术改进,进一步实现报废汽车高值化循环,并且实现电动汽车拆解和动力电池拆解相兼容。

外部环境近些年也在持续变化。随着国家对新能源补贴的退坡,从业者后续对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持续演进,挑战还在不断出现。

“邦普近些年的营收在不断攀升。整体来看,尽管补贴退坡对市场需求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是向好的。”李和敏向记者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相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前景将一片光明。

当然也不用盲目乐观。他续称,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遭遇的痛点和难点。

“在我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难’,本质在于新能源汽车在与传统汽车抗衡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力,而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是成本控制与技术创新,也就是创造高性价比的产品。”李和敏表示,一家企业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跨越“死亡谷”,而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技术路线选择和产品定位设计差异化。

“尽管目前邦普循环的技术路线已经相当成熟,但会一直坚持改进工艺、加强研发,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当我们达到这个目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他总结道。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